那场浩劫绝不能被遗忘
站在“南京大屠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席上,列国远一脸坚毅。这位侨居海外的华裔女士,是“加拿大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的共同主席。特殊的人生背景,让她更以一名世界公民的身份向国际社会呐喊:在对二战浩劫的人道教育中,永远不能抹灭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累累罪行!
“(日本)不要问加害者应该补偿什么,应该问受害人需要他们做些什么!”研讨会上,列国远掷地有声:“讨回公道的基本条件,就是尊重历史,反省战争。”她表示,在为死难者讨回公道的道路上,国际和平力量将越走越坚定。
列国远带来了“加拿大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的两大成果: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推动,加拿大国会在上月通过议案,要求日本向战时20万名慰安妇道歉;筹资拍摄电影《张纯如??南京大屠杀》,真实记录了这位勇敢的美籍华裔女作家,深入探索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历史,用生命著成一本震撼人心的畅销书。
“今年3月起,我们开始推动加拿大国会通过谴责慰安妇议案。”列国远说,他们除向国会议员游说外,还发起签名运动、在报纸上登广告,呼吁更多人的关注。此外,邀请中国、韩国、菲律宾和荷兰的4名慰安妇幸存者,在加拿大国会举行听证会。可在此期间,日本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反游说,希望不要通过这个议案。“遭遇这样的角逐,压力巨大。”列国远表示。
最终,该议案被全票通过。加拿大成为继美国、荷兰后,第三个要求日本向“慰安妇”正式道歉并承担责任的西方国家。
“我们希望更多的国家能通过类似议案,形成为‘慰安妇’讨回公道的国际运动。”列国远说。
而筹资拍摄《张纯如??南京大屠杀》,是“加拿大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取得的另一成果。列国远说,美籍女作家张纯如写就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让西方国家对日军在南京进行灭绝人性大屠杀的暴行,有了更多的认识和关注。而这部影片的目的,就是要深度解剖张纯如对历史真相的索求,让世界各国人民进一步认识70年前的那场大浩劫。
据悉,影片《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在加拿大、美国,以及中国香港等地上映后,引起巨大轰动。“来自媒体界的评价非常好,可谓好评如潮。”列国远表示,这些评价对揭示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意义重大。
“70年前中国南京的那场可怕浩劫,绝不能被遗忘。”列国远一再对记者强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关键,应放在下一代的教育上。为此,“加拿大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通过与加拿大有关部门合作,出版推广了一套有关日军侵华史的历史教材,当地不少学生通过这套教材了解到南京大屠杀。 南京日报记者 殷 骏
恐怖,让人们感悟和平
辛德贝格外甥女玛丽安??
“我要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告诉全世界,这样悲剧才不会重演。”昨天,丹麦人辛德贝格的外甥女玛丽安,出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70周年悼念仪式时激动地说。
玛丽安说,1937年,正当侵华日军在南京疯狂屠杀中国人民之际,他的舅舅辛德贝格和德国人京特,凭借自己特殊的关系,在江南水泥厂周围设立了难民营,成功地救助了2万多名难民。回国后,辛德贝格先生在日内瓦等地放映他在南京拍摄的纪录片,把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公之于众。
1968年,终生未婚的辛德贝格,将自己珍藏的一条书有“见义勇为”4个大字的丝巾交给外甥女玛丽安保管,这条丝巾是得到辛德贝格保护的11个难民联名送给他的感谢状。2000年,一个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展览在玛丽安的家乡展出后,她开始收集关于舅舅的各种史料,渐渐成了一个专门研究辛德贝格的史学家。2006年,她将舅舅的丝巾和一些史料赠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昨天,再度来宁的玛丽安,带来了辛德贝格从未公开过的回忆录和一些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在回忆录中,辛德贝格大量描述了侵华日军在上海施暴的情行。玛丽安还带来的一张辛德贝格当年向拉贝借车的收据,不但印证了《拉贝日记》关于江南水泥厂设立难民营记载,还佐证了当年南京沦陷后,侵华日军限制城外受伤的中国人到城内大医院医治的史实。“否认南京大屠杀是不对的,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一定要让全世界知道,要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人类还能像侵华日军这样恐怖。这样,我们才会感悟和平是如此的重要。”玛丽安说。
南京日报记者 宋广玉
我们要实现女儿的梦想
张纯如父母张绍进、张盈盈??
1997年,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用英文写下了《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这一史实告诉西方社会。2007年,张纯如父母??张绍进、张盈盈,接过接力棒,借来宁参加南京大屠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之际,向世界呼吁:我们要实现女儿的梦想,告诉人们以史为鉴,不让悲剧重演。
昨天上午,张绍进、张盈盈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加了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70周年仪式。看到纪念馆里的张纯如铜像和有关她的资料展示,张绍进“替女儿骄傲”,说她做了一件对大家很重要的事情。
“她走得太早,太年轻了,还有许多梦想,很多志愿没有实现。”张盈盈说,沉浸在失去女儿悲痛中的她,决定和丈夫一起,继承女儿的遗愿,为实现女儿的梦想努力。2006年,他们成立张纯如基金会,面向全世界发起征文赛,让更多的人了解南京大屠杀这一铁的史实。现在,征文赛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吸引了美国、新加坡、印度、菲律宾、韩国、日本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民众投稿。
“女儿生前最大的愿望是把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拍成电影。”张盈盈说,让她感到高兴的是,《南京》、《张纯如》两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先后上映。“张纯如在天之灵应该感到很安慰。”张盈盈说,现在,日本还有人在否认南京大屠杀,还没有正式向受害者谢罪,她和丈夫会继续努力,把更多的真相告诉世界。
南京日报记者 宋广玉
以史为鉴,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
香港抗战史实维护会会长简兆平??
一本影集揭开童年创痛记忆
生于1938年的简兆平现任香港抗战史实维护会会长。抗战期间,他的故乡??广东增城遭到日军蹂躏,亲眼目睹的一幕幕让简兆平终身难忘。他坦陈,后来参加声援对日索赔、研究和参与保钓运动等活动,都与这段经历密不可分。
“我没有想到,故乡遭难的这段历史竟然还被日本人用相机拍了下来!”10多年前,简兆平结识日本作家和仁廉夫,在和仁廉夫带来的一本他爷爷拍摄的影集中,简兆平惊讶地发现,这本影集所记录的绝大部分场景,都发生在抗战期间的增城。他甚至在影集中找到了当年记忆中的那座断桥,这座桥正是被当年进攻广州的日军炸断的。
“你是来向中国人民谢罪的,不用怕!”
“日本人怎样否认和抵赖,都改变不了其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简兆平说,和仁廉夫的祖父和仁高雄是当年进攻广东的日本陆军大佐,双手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和仁廉夫在整理祖父遗物时,意外发现了这本影集,他本人非常震惊,就怀着向中国人民谢罪的心情来到了中国。
“和仁廉夫初来中国,担心安全没有保障。我就对他说,坏事是你先人干的,你是来向中国人民谢罪的,不用怕!”近年来,简兆平多次带着和仁廉夫到中国,向当年战死的中国军人和遭遇屠杀的平民墓下跪谢罪,并与中国各界人士举行座谈,表达忏悔。每到一地,他都选择祖父当年拍照的地点拍下照片,这些照片将和祖父的战时写真照片放在一起,于最近公开出版。
“前天放映《张纯如》,座无虚席!”
此次来南京参加研讨会的前夕,电影《张纯如》在香港首映,简兆平最担心的事情是冷场。
“《张纯如》放映的时候,座无虚席,我很欣慰!不忘历史、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我们中国人应该永远铭记这段历史,永远怀念那些为了维护和捍卫历史而逝去的同胞!”简兆平说,“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对日本右翼恨得要命!日军对中国人造成的伤害如此巨大,这些人居然大谈什么‘南京大屠杀是捏造出来的’,这些人还有没有良心!”
简兆平说,他希望世间没有战争、永久和平。中日之间更应当不忘历史、面向未来。
南京日报记者 左中甫
萤萤烛光祭奠30万遇难同胞
昨天下午5时30分,暮色低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悼念广场内,2000余名青少年一齐点燃手中的白烛。在点点烛光中,向70年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万同胞寄上绵绵哀思。
下午4时,进出纪念馆的人流拥挤起来,记者通过时,4个通道电子统计人数加起来已突破8万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等院校的学生提前一个小时就已进馆列队,默默地等待夜幕降临。“这里真实记录着30万遇难同胞的血与泪,今晚将是孩子们难忘的一课。”建邺区高级中学袁老师说:“每年12月13日都会带着学生来到这里,今天全校700多名学生都来了。”
5时,悼念广场台阶上已站得满满,前排是“鲜艳的红领巾”,后排是“金光闪闪的团徽”。天真可爱的孩子、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外国友人,人人面色凝重,手里托着一支寄托哀思的白烛。在和平大钟的钟声里,李高山、佘子清两名幸存者向记者回忆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5时30分,2000多支白烛一齐点亮,悼念广场顿时布满萤萤烛火。现场变得静悄悄的,人们默默祭奠30万遇难同胞的亡灵。5时40分,烛火流动起来,悼念的人们托着蜡烛,挨个从悼念广场缓缓走进和平公园。烛火将雄伟的和平雕塑包裹起来。
“30万遇难同胞,用鲜血告诉后人的是‘落后就要挨打,国弱就要受外敌欺侮’。”晚7时,最后一个从纪念馆蹒跚走出的78岁老人郭怀义,口中重复着:“永远不能忘记!永远不能忘记!”
南京日报记者 刘 远
60多年前,日军拍下中山陵照片
(记者 左中甫) 一批记录1940年前后侵华日军在中国各地侵略活动的照片,昨天在南京大屠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首度由香港抗战史实维护会会长简兆平公之于众。在这本名为《陆军大佐和仁高雄中国战线从军写真帖(下)》的影集中,南京中山陵的照片赫然在列。
这本影集共收集照片120余幅,绝大部分照片反映的是日军在昭和十五年(1940年)前后占领广州增城的场景。其中编号为F34-1和F34-2的照片,拍摄的正是当时的南京中山陵。F34-1为中山陵内孙中山先生卧像,与今日并无太大区别;F34-2为中山陵外景,系从紫金山高处俯拍,依稀可辨当年中山陵一片萧索。
照片拍摄者和仁高雄系和仁部队陆军大佐。查有关史料,日军1938年10月攻占广州后,曾派出18师团一个联队1000多人驻守增城(广州重要门户)。由此推断,和仁高雄应属该部。他拍下的这些照片,有在当地的“留影”的日本军人、来自朝鲜的慰安妇,日军检查中国平民、展示缴获中国军人的战利品等情景,还有日军炸毁当地桥梁等景象。至于和仁高雄拍下中山陵的准确时间,照片下并未加以注明。
杨振宁:防空洞经历终生难忘
昨天上午,85岁高龄的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偕夫人翁帆,参加了悼念活动。下午,他又来到南京大学,和南大师生围绕“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主题进行了座谈。
昨天上午的悼念遇难同胞活动,被杨振宁称作“一个历史性时刻的见证”。他在座谈会上表示:“我一生参加过很多不同的典礼,但今天上午是最有历史意义的一次。”谈到70年前的一幕幕,杨振宁依然记忆深刻。由于父亲是清华大学的教授,1937年7月以前,杨振宁一直在清华园生活。“卢沟桥事变后,父亲带着我们一家回到老家合肥避难。那年的10月,日军的飞机开始轰炸合肥,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经历轰炸的场面。”南京沦陷后,杨振宁一家又辗转来到昆明,直到这时,他才得知日军在南京犯下了屠杀暴行。
昨天上午10时,防空警报响彻南京上空,“听到警报时,我又想起了遭到空袭的那段日子。”说到这里,杨振宁有些动情,他描述了自己当年在防空洞中的亲身感受,“先是听到飞机划过天空的声音,接着是炸弹落下时的呜呜声,越来越大,最后成了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那个声音,是任何一个经历过空袭的人绝不会忘记的。”
得知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宪文为南京大屠杀的史料收集与出版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后,杨振宁颇为动容:“这是重大的历史性成就,也是重要的历史性工作,值得继续做下去。”座谈会上,张宪文教授向杨振宁赠送了一套《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的精选本。
通讯员 罗静 记者 朱凯 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