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车轮的转动,我们进入了时光的隧道,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颠簸,伴着一曲《回家》,我和老父亲来到了阔别半个多世纪的上海。
站台上,少先队员高举“抗战老兵,欢迎您回家”的横幅,老人的眼睛湿润了,少先队员敬献了鲜花和红领巾。一路上,老人看到了上海的变迁,自语到:“可回家了!上海变化太大了!”
在“八?一三”上海淞沪抗战70周年之际,老人执意要重返“四行”,看看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看看长眠在这里的谢团长和健在的老战友。下午,在淞沪纪念馆的会议室里,老父亲见到曾经和自己一起参加“四行保卫战”的战友郭兴发老人。两双苍老的大手,交握在一起,时间仿佛一下子又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两位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老父亲捧着郭老的脸,亲吻着。我想,此时此刻两位老人的心情难以言表。
当年“四行孤军”将领谢团长的儿子谢继民,也在百忙之中赶来看望他父亲当年的老战友。
我父亲拉着他的手,哭着说:“继民,我想谢团长啊!”谢老将他父亲生前的照片,送给了老人。老父亲当时的心情百感交加,把谢团长的照片亲了又亲。三位老人共同唱起《八百壮士歌》,“中国不能亡,中国不能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那歌声,在会议室里久久回荡,我们做儿女的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在上海万国公墓,老父亲望着谢团长的墓碑失声痛哭,“谢团长,您的部下看您来了!我想您啊,谢团长!”父亲一直不停的再说。仿佛当年谢团长的身影,又出现在老人的眼前,我们被这一幕,深深地打动。已瘫痪多年的父亲在我们的搀扶下,坚强的站了起来,抬起右手,向谢团长敬上庄严的军礼。这时父亲激动地放声大哭,情绪难以平复。我们替父亲向谢团长敬献了鲜花,我想,这就是一个士兵对将军的思念与爱戴。
这时,父亲要用口琴吹上一曲《送情郎》,献给敬爱的谢团长,所有的言语都化做了美妙的琴声。
“‘四行’我终于回家了啦!”这是父亲到四行仓库的第一句话。这也是老父亲在有生之年,再次回到七十年前战斗过的地方。一进门,老父亲见到谢团长的铜像又是一阵痛哭,老人说,“我是射手,就在一楼射击。送弹手老刘,就牺牲在这里。”他让我们替他把带来的花篮,献给牺牲在这里的战友。“老刘,我想你啊!我看你来了,安息吧,老刘!”老人喃喃地说。
在六楼陈列室内,父亲坚定的说,“原来的四行仓库比这大,不是这样!我闭上眼睛,就能想起四行仓库原来的样子,我要看原来的四行仓库!”此时老人很激动,一直再说,“不对,不对。”在我们的劝说下,老人家的心情稍微有些平静。然后,父亲为牺牲的战友,用口琴吹上一曲,以示对战友的怀念。离开的时候,老人又来到谢团长的铜像前,用双手轻轻地抚摸着铜像,长时间不愿离去。
在回来的路上,老人欣慰的对我们说:“孩子啊!你们圆了我平生最大的愿望,你们辛苦啦!”但我的心情难以平静,父亲为什么要在生活并不宽裕,退休金只有900百元的情况下,还如此执着要回上海,重返“四行”。我现在才有所明白,他曾经把自己的青春和一腔热血,献给了上海“四行”保卫战,献给了上海,那是他浴血奋战的地方。
70年前,“八百壮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了日军的疯狂进攻。血肉之躯,虽然来自父母,但是,在国仇家恨当前时刻,他们代表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民族英雄对他老人家当之无愧!
这次上海之行,对我是个震撼!父辈们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永远激励着我们,也激励着我们的后代,我们要永远牢记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父亲的晚年,虽然清贫,但还是幸福的,目前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我们作为儿女,一定继承中华民族美德,全身心的照顾好老人。让历史的见证人生活的更加幸福、美好、长寿。
借此机会在这里,我代表全家,对各界媒体表示衷心的感谢。是你们用辛勤的劳动和文字,记录了这段历史,你们辛苦了!
我还要感谢社会各界所有关心老人、给予老人帮助的朋友们。在这里,我真心的说一声,“谢谢!”
“八百壮士”王文川之女 王秀英
2007-8-15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