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免费开放的第一天,据统计,到下午闭馆时为止,纪念馆全天共接待参观者近6000人。今年80岁的杨翠英老人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因为数度被门票挡在了门外,纪念馆建馆19年来,她才第一次走进这个地方,在“哭墙”上寻找遇难亲人的……(3月2日《现代快报》)
一张窄窄的门票,阻挡了幸运者悼念遇难亲人19年,使含悲的心灵多一层痛苦的折磨。有人自然要问:区区8元钱,就能挡住一个人悼念的脚步?站在一个80岁老人的角度,8元钱应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为了打发必须的生活,她只能节省这几块钱,在其他地方用其他方式凭悼亡灵。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即使不在意这几元钱,但也觉得这钱花得心里不是滋味,一个让大家拜祭遇难同胞的地方,怎么会收门票?大家是来缅怀遇难同胞的,怎么还要跟大家要钱?免8元门票一天迎来6000参观者,既是因为钱,也不全是因为钱。纪念馆是安放亡灵的地方,也是人们寄托哀思、接受教育的场所,收取进门费触动了人们心头固有的敬仰、庄严、沉重,由此激发愤慨的心理和不合作行为。所以,免票出现参观高峰也在情理之中。
因收门票而免悼的岂止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的亡灵,还有很多为革命事业而英雄捐躯的忠魂。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地人民政府为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英雄牺牲的地方建方建起了一座座烈士陵园。时隔数十年,再到各地看看去,还有几座烈士陵园没有被圈起来作为收取门票的公园;更有甚者,在烈士陵园旁搭起了动物园、娱乐场。面对公众和媒体的抗议,这些建园者大倒苦水:政府对烈士陵园拨款不到位,他们只能依陵建园,以园养陵……的确,出现经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象与政府“甩包袱”有关,国家规定烈士陵园、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是全额拨款单位,可一些地方政府却在这方面打折扣,实在令人不解。
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说,“能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爱国情感,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这是多少钱也换不来的!”但愿所有的地方政府都能有这样的思想认识,把爱国主义教育摆在经济利益前面,尽快把烈士陵园、纪念馆从经营的范畴里剥离出来,让普通百姓免费进出。同时,也真诚希望各级政府按时、足额拨给基地建设、维护经费,不要让免票进入的基地一片狼藉和荒芜,那是对忠魂和亡灵的另一种不敬!
正要发稿,看到了2日《扬子晚报》又报出好消息:南京市雨花台陵园有望今年免费开放,一批景点将无偿开放,公共绿地都将免费进出 ……。人们受教育、娱乐的地方越多、进出的门槛越低,人们的思想素质越好,城市的品位越高,信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