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许多日本官兵被派往中国,同时,日本的一些媒体也纷纷派遣随军记者,跟随日军,采访报道。他们是那场战争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战争结束后,一些当年的日军官兵和随军记者,纷纷撰写回忆录或回忆文章,回忆当年自己在战场上的亲身经历、内心感受以及所见所闻,并在日本出版发行。还有一些原日军官兵,为了编写自己所在部队的战史,也撰写了回忆文章,编入部队战史之中。此外,战后被关押在中国战犯管理所的日本战犯,经过认真学习和中国管教人员的耐心教育,也供述了自己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战后,日本少数极端民族主义者在日本出版、发表了一些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著作和文章,全面或部分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对此,一些当年的日军官兵和随军记者,出于内心的良知和正义感,纷纷撰写回忆文章,将自己当年在战场上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公之于众,以警示后人。
本册收集了数十位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原日军官兵的回忆和证言,以及日本随军记者的回忆录或见闻录。这些日军官兵和随军记者的回忆录、见闻录,从不同的角度记述了南京攻击战和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情形。
许多日军官兵在回忆录中记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情形。
1937年12月13日,日本海军第三舰队第一扫雷队一号扫雷艇的水兵中村弥?目睹了南京的惨状,他在回忆录中记述说:“12月13日,天气晴朗无风,明镜般的长江水缓缓地流着,我们船队和陆军相互协作,以南京为目标快速溯流而上。3时多,冲到下关栈桥并靠了岸。在这之前捕获了7名中国俘虏,半夜里就在甲板上将他们杀死并踹进长江。我所见过的残酷景象就从那时开始了。我们很长时间没有上岸了,经允许我们上岸观看战场。整个南京城除了一面朝着长江下关城门外,其他部分全被城墙(高10米、宽4.5米)所围绕。许多地方有坚固的城门。陆军从外面控制着所有的城门,城里的人一个也出不去。进城一看非常吃惊,南京这个大城市成了一座死城。国破山河在。没有人、车和马,就连猫狗都看不到。能见到的只是连绵不绝、无限延伸下去的累累尸山。道路上、广场上、河堤上,都是一堆堆的尸体。有军人、有商人、有农民,不分男女老少,全都死了。因天冷的原因,干涸的血液呈黑色,而尸体下方还有鲜血。”
日军海军航空兵军官奥宫正武亲眼目睹了屠杀的场面,他在回忆录《我所目睹的南京事件》中记述说:“码头的最下游部分,可以见到一条沿着扬子江的平坦的岸壁,还有将一大片空地围起来的仓库群。在仓库群中,每辆大约装载着三十名中国人的无蓬卡车一辆接一辆地开了进来。我感到非常不可思议,为了要确认一下究竟发生了什么,我和站岗的陆军哨兵打了声招呼,走了进去。可能是因为我穿着海军的军服,佩带着军刀以及手枪,并且是从海军的车上下来的缘故吧,没有人上来阻止我。附近也没有新闻机构的人员。进入中间的广场,我看到双手被绑在身后的十几个中国人。他们一个个隔开数米,沿着江岸被拖了过来,在被军刀以及刺刀残杀之后又被抛入扬子江中……这一连串的处刑,就像流水作业一般,非常有条不紊。也没有人大声地发出指示。从这一点上来看,毫无疑问可以断定是陆军长官所指示的行动。”
从这些日军官兵和随军记者是回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由于这些回忆录、见闻录等大多是时隔十几年或者几十年后撰写的,因此,在这些回忆录中难免存在记忆上的错误,如时间、地点、部队番号等等。在翻译和编辑过程中,为了忠实于原文,所有的史料均未做修改,以保持原貌。此外,部分回忆录的作者或出版者出于某种考虑,隐去了当事人的真实姓名,但这并不影响这些回忆录、见闻录重要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