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民众对日本抱不亲近感"。一读此讯,忧心忡忡。
2004年11月25日报载:据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中日舆论调查,2002年第一次的结论是:中国民众对日本很少有亲近感。而2004年第二次的调查结论是:中国民众对日本的不亲近感显著增加。两年来由43.3%猛增至53.6%。为什么过半中国民众对日"不亲近"?答案:"因为日本至今没有认真反省侵华历史。"
今年9、10月,中国社科院发出问卷3300份,回收率达90.5%。上述调查报告,不仅见诸《中国青年报》等,还可参看《日本学刊》2004年第6期。问卷除了"不亲近的理由",还有"感到亲近的理由"。两年来,中国民众对日本感到"亲近"和"非常亲近"者,由2002年的5.9%微升到6.3%。
在感到"非常亲近"、"亲近"的理由中,选择"中日友好交流历史悠久"者占25.3%,"日本经济技术发达"占31.2%,"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曾留学或访问过日本"和"有日本朋友"各占4.8%,"有家人和亲友在日本"占8.1%。在感到"不亲近"、"很不亲近"的理由中,"日本近代侵略中国"占26%,"日本至今没有认真反省侵华历史"占61.7%,"日本与美国结成军事同盟,对中国的安全构成威胁"占6.9%,"曾留学或访问过日本"占0.2%,"本人或亲友与日本人之间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占0.7%。
调查还涉及其他一些阻碍中日关系顺利发展的问题。在回答"你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如何评价"这个问题时,42%的被调查者认为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参拜,5%的人认为"这是日本内政,可以参拜。"在回答"你担心日本再次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吗"这个问题时,31.9%的人表示"比较担心",22.9%的人表示"担心",13.5%的人"不担心"。在就"日本出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作答时,34.5%的受调查者表示"坚决反对",22.2%的人表示"反对",表示支持的人只有2.1%。
(二)
这次中日舆论调查报告中,下面几句特别惹我注目。有5名表示对日本"不亲近的被调查者填写的原因是:"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人"、"日本对中国有歧见"、"日本对我们不够友好,看不起中国人民"、"日本侵略中华,鄙视中国"。他们认为当今相当一部分日本人仍然有从近代日本延续下来的"蔑华"思想。
白头闲坐,我一直在"苦心钻研"的如下难题终于有了可靠印证。虽然答卷只有5人,我却认为极具典型性甚至普遍意义。
"中国民众对日本的不亲近感"的源头何在?
日本社会一般的中国观是什么?
如何高度浓缩日本国和大和民族的中国观?
如果必须用一个汉字试加概括日本对华观,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方块字?世界上什么样的文字居然具有如此魔力?
曰:"蔑"(通"灭"),即绵延日本数百年"蔑华"思想的"蔑"。
怎么解释?仅以手头辞书略释之:
▲《现汉》:①小:蔑视,即轻视;小看。②无:蔑以复加。
我以为:日本社会一般的对华观,非他,正是"无以复加的轻视、小看。"
▲《词海》:㈠目受伤而不明。宋玉《风赋》:"其风中人……得目为蔑。"②无视。如轻蔑;侮蔑。《国语》:"是蔑先王之官也。又:"不蔑民功"。韦昭:"蔑,弃也"。③小。《法言?学行》:"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 ④……⑤灭。《国语》:"而蔑杀其民人,宜吾不敢服也。"㈡〔?〕本谓血?,引申为?,毁。《汉书》:"?蔑宗室。"
我以为:如果能将上述综合观察,即不难明白:日本社会一般对华观,正是无比"轻蔑",自视为太阳,(按:如日本膏药旗,小看中国如"众星"。因"不服"中国而"蔑杀其民人",不惜诬之、毁(谤)之、"?蔑"之。
▲《辞源》:㈠目不明。《文选》:"故其风中人状……得目为蔑。"㈡无。《诗》:"丧乱蔑资,曾莫惠我师。"㈢小、末。㈣轻视、欺侮。㈤抛弃、削灭。
我以为:日本之对中国不仅恰如风中人状,而且如酒精中毒人状,从一开始由轻视、欺侮、"不足称"、"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一直恶性发展到"蛇吞象",妄图干脆"削灭"之。
(三)
远且从略。日本侵华,仅举1931-1945年"蔑侮"之、伐诛之为例,特别是1937年7月7日军全面侵华,一开始,正如《淮南子》说的:"手若蔑蒙,不生一弦"。"蔑蒙,言其疾也。"
回首当年7月10日以裕仁为首的日本当局提出灭华计划,期限半年。16日陆军10万"进入"中国。17日五相会议决定增兵40万。27日内阁紧急会议,务达"膺惩华军之目的。"29日攻占北平。8月1日陷天津。10月2日议定《处理中国事变纲要》。9日攻占太原。12日上海沦陷。19日攻占苏州。29日陷常州、宜兴。12月3日外相广田宣称扫除中华各根据地。10日攻占芜湖。11日陷镇江。12日开始南京大屠杀。14日侵入扬州。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7日南京入城式。19日攻占合肥。24日陷杭州,27日占济南。时仅半年,日本"灭华"计划当然一?黄梁,但是日军"进入"何其"疾"也!
1938年1月2日,日本提出议和条例6项:如订结经济协定、永远在华驻军、中国支付战事赔款。11日御前会议,今后不以中国政府为解决事变对象,而将扶助建立新的中国政府。22日议会,广田外相发表四原则,包括交付赔款。22日日本政府发表建立"东亚新秩序"声明。年底汪精卫发出艳电。1939年12月《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签署,包括对日赔偿。2月20日,日军占华北26万方哩,与日本面积相仿;占华中2.7万方哩更已超过本土面积。如果说这些都不为"扩土""灭华",那谁又相信呢?
近代中日关系史,就是一部日本侵略和中国国耻史,同时也是一部日本蔑华思想史。早·1590年,日本军阀丰臣秀吉宣称:"长驱直入大明国,易吾朝之风俗于四百余洲,施帝都政化于亿万斯年。"1855年,日本维新思想家吉田松明提出:(日本)"蓄养国力,割取易取的朝鲜和中国东北,收琉球,取台湾"的侵略主张。1890年日本总理山县有朋反复鼓吹朝、中"利益线"。于是"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大陆政策"系统形成。日本法西斯鼻祖北一辉强调夺取中国满蒙、苏俄西伯利?、英属澳大利亚等建立一个"使后世史学家叹为观止的黄人的罗马帝国。
"1927年东方会议《对华政策纲要》更明确日本对"满蒙特别是东三省"的"特殊责任",根据事态,日本有权采取"断然措施"。
(四)
战后日本蔑华,不妨以"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会长西尾干二的《国民的历史》为代表作。在"历史反映人们的意识"、"历史不过是故事"的思想指导下,日本的"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少女"就毫不奇怪了。什么"日本不属于中华文明圈"、"日韩合并对日本的安全和防卫满洲的权益是必要的",鼓吹日本国家、民族优秀,蔑视亚洲各国和民族达到顶峰。这本书"从狭隘的国家主义、民族排外主义、国粹主义和军国至上主义的立场出发"(参见日本《彻底批判"国民的历史"》),极尽"蔑华""蔑亚"之能事。正如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沟口雄三先生所说:"明治以来形成的对中国、朝鲜的蔑视感情经过他们的再生产,成为他们将日本装扮成与西欧进行'孤独'斗争的战斗者的最大依据……认为日本是优胜者、先进者。进入21世纪的现在,冷战结构已经瓦解,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的关系结构正在东亚出现,但日本人却全然没有注意到这个巨大变化。《国民的历史》中所表现出来的蔑视亚洲史观,思维停滞在六七十年代甚至是二战之前,与21世纪格格不人……半个世纪后,周边的国家再也没有任何现实基础可以对中国再抱有人种主义岐视及上个世纪的蔑视感了。"
(五)
中国古代哲学概念:"物极则反"。事物发展到极度就会走向反面。如果反其意而用之,物未极,则不反。这也是理有必然的。
日本的"蔑华",还没有到极限,还在量变中,没有到发生质变的地步,怎么会反呢?日本"蔑华"思想如同沟口雄三所说:"我们可以预料,今后少则半个世纪,长则一个世纪以上,日本在追随欧美的同时,另一方面却蔑视亚洲(按:宜加"特别是中国"),恐怕还会继续存在甚至愈发腐臭地堆积下去,与亚洲("特别是中国")现实的变化相对抗。"
这样,本文开头的"忧心忡忡"便没有根基了。对我而言,恰好用得着中国成语:杞人忧天。日本政府、政要和主流思想界怎么可能听得进中国老者的逆耳忠言!《列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李白《梁甫吟》:"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如把李诗改成"日本不照吾精诚,王工无事忧天倾",其谁曰不宜?
2004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