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没有思想的芦苇:日本人的文化
  
  作为日本人精神底色的神道,是没有超验之维的荒寒信仰。没有底蕴的精神基础上,建立不起思想的大厦。所以,日本历史上,有的是福泽谕吉这样能提出“脱亚入欧”这样现世策略的策士,却缺少能关怀人类精神最深邃基础的大思想家。
  这种没有超验之维的精神状况,反映到文化上,就是日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善于模仿吸收,却不善于独立创新。善于吸收新潮,却在不断流失传承……
  
  
  第一节 失去血脉的谱系:姓名
  
  不论中国人的“姓氏”还是西方人的“family name”,都有一个显著的社会意义,就是标明血统。一般来说,使用同一个姓氏的人,往往就意味着可能是同宗,有着相近的血脉。中国所谓“五百年前是一家”,正是此意。对于中国和西方,这一点都是相同的,而日本人却例外。在日本,两个同样姓“田中”的人相遇,根本不会互相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之类的话,因为他们很可能八竿子打不着。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中国或者西方,姓氏的起源都是古代氏族的族徽,是作为氏族的标记和烙印存在的。血脉相承,代代相传,所以,同姓的人就有可能五百年前是一家了。
  而日本人的姓氏,却有着另外的来源。从其他文化的角度来看,简直可以说日本大多数人的姓氏都是“瞎起的”。

  一 日本姓的起源
  
  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是一个身份等级制度严格的封建国家,只有贵族有姓,一般平民不准有姓。天皇是则是神,无姓。
  古代日本贵族的姓氏,倒是也不异于地球上其他成员,他们的姓来也自“氏名”。不过,古代日本的“氏”不仅作为血缘家族存在,也是日本古代国家中的一种政治组织。这是日本古代国家的落后之处。氏名是根据该氏族在朝廷中担任的职务或该氏族居注管辖的地方命名的。例如,在朝廷中主管祭把的部门叫忌部,管理忌部的氏族便称为忌部氏,而出云氏、近江氏则是统治出云、近江地方的氏族。日本古代的“姓”是赐与氏的称号,以表示该氏的社会政治地位。姓有几十种,它类似爵位,是世袭的。各姓之间等级分明。例如:臣、连、君、直等。除氏、姓以外,公元9世纪时还出现了一种新的称号叫“苗字”。苗是苗裔、分支的意思。苗字即一个家族从氏族本家分离出去后的新姓。要言之,古代日本人的姓有氏、姓、苗宇三个部分,分别表示一定的意义。一个古代贵族的姓名写出来往往很长,如“藤原朝臣九条兼实”。其中:藤原是氏名,朝臣是姓,九条是苗字,兼实是名。后来,新的苗字大量增加,氏、姓、苗字逐渐台为一体,统称为苗字:在今天的日文中,苗字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姓的意思。在既有氏、姓又有苗字的贵族统治阶级当中,天皇是一个例外。历史上的日本天皇都没有姓,只有名。在古代,天皇被认为是天神的后代,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而也就没必要有姓。不仅是天皇,就连皇后和皇室的子裔也都没有姓(天皇的女儿长大出嫁以后,可以姓丈夫的姓)。
  氏、姓和苗字是权势的象征,因此在名前面冠以这些称号是当时日本统治阶级的特权。而底层民众则一直没有姓,只有名。明治维新时,出于编制户籍,课税征役的需要,政府于明治三年(1870年)颁布法令,废除封建的等级身份制度,要求每人都确定一个属于自己的姓氏。日本政府决定,所有的平民百姓都可以给自己取姓。但是由予长期形成的习惯,许多人还不敢结自己取胜。为此,日本政府于明治八年(1875年)再次规定:所有的国民都必须有姓。从这时起,日本家家户户才都有了姓。
  短时间内,所有从前没有姓氏的日本人都在绞尽脑汁地为自己和后代选一个姓氏。这些没有姓氏的日本人文化水平都较低,于是,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花草树木乃至房前屋后的各种家什,都摇身一变成了日本人的姓氏。“松下”的意思就是他家前面就有一棵大松树,“渡边”的家不用说是在渡口的旁边,“木村”家的村子多半盛产木材,至于“土肥原”,大概是他因为自家的土地特别肥沃吧!最多的是以地名为姓。有的人住在山脚下,便以“山下”或“山本”为姓;有的人住在水田边,便称“田边”。日本人的姓有许多是以“村”字结尾的,如:西村、冈村、森材、木村等,这些姓最初都是来源于地名或村名。此外,还有许多姓是表示大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相思想意识的。上至日月星民下至花鸟鱼虫,从职业住所到宗教信仰,几乎都可作姓。例如:高崎,意为岛屿的突出部分,大庭,是宫殿前的广场,白鸟、小熊是动物;若松、高杉是植物;高桥、乌居表示建筑物;小野寺、西园寺表示宗教信仰;服部、秦则是古时从中国经由朝鲜到日本定居的归化人(即移民)的姓。还有些就丑陋而不知所谓了,比如,鬼冢(鬼的坟墓)、犬养(狗养的)、猪口(猪的嘴)。
  以至于日本的姓氏总数异常庞大,据统计,日本目前有姓氏大约12万个,绝对是世界上姓氏最多的国家!
  
  二 日本人的名字

  日本人的名有时含义通俗易懂。例如:人名中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表示伦理道德;良、吉、喜、嘉等表示吉庆;龟、鹤、松、千代等表示长寿;君代等表示远久,广、博、浩、洋等表示智慧。有些表示死亡、疾并邪恶含义的字,如:瘦、饥、瘦、苦、怪、邪等是人们所忌讳的,一般不用作名。
  有些名却相当怪异。如:山本五十六,“五十六”是因出生时其父年五十六岁而得名。日本男子的名多表示威武、英侵、忠信等内容。如:黑田俊雄、奥野高广、和田英松等。此外,以排行为名也是男子名的一个特征。如:羽仁五郎、城山三郎、新田次郎(即次子)。男名的用字很广,一般来说,目前以郎、雄、男、夫等字结尾的名较多,如:小林秀赖、三本武夫、岸俊男。明治维新以前,有许多男子叫“兵卫”或“左(右)卫门”。这类名起源于古代。公元八世纪时,天皇朝廷内设立了五个负责保卫天皇和宫廷的军事机构,即卫门府、左右兵卫府和左右卫士府,台称五卫府。那些最早叫“兵卫”或“左(右)卫门”的人多半是在各府中服役的军士,有的则是这些军士的直系亲属。不过,这些陈旧的名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日本女子的名别具一格,与男子有很大的不同。女子的名一般多用秀丽优雅、读音柔和的字词,如小百合、赤子、花子、佐和子。在日本历史上,有不少女子以丈夫、父亲等直系亲属的职称取名。例如著名的日本古典小说《沥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她的名“式部”就是取自其父的官职式部丞(古代朝廷中掌管礼仪等事务的式部省的官吏)。古代日本女子的名,除贵族地主等少数统治阶级的安女外.绝大部分是用日文假名(日文字母,分为片假名和平假名两种)来书写的,这一习俗至今还在一部分女子中保留着。例如,电影演员中野良子的名,日文写作“中野上乙子”。其中的“上乙”就是假名字母。以“子”字结尾是近代日本女名的一个特点。
  现在许多女名后面邢带一个“子”字。例如当代著名歌唱家加藤登纪子、芹洋子的名就是如此。另外,以江、代、美、枝等字结尾的名也不少,如大关行江、字野干代、江上由美、太原富枝等。日本天皇的名称作“御名”,或“讳”。御名是天皇出生后由上一代天皇(即他的父亲)授予的。从第五十四代天皇仁明天皇(公元810一850年在位)开始,御名一股是由两个佳字组成。所谓佳字.就是由文章博士等著名文人和宫廷大臣们精心挑选出来的吉祥字。例如堀河天皇的御名是“善仁”,仁明天皇的御名是“正良”。许多天皇御名的后一个字都是“仁”字,后来明治天皇把这一习惯作为一项宫廷制度规定下来,要求所有皇太子名的后一个字都必须用“仁”字,同时规定所有公主名的后一个字必须用“子”字。例如大正天皇的御名是嘉仁;而当今天皇的御名是裕仁。天皇除正式的御名外,还有宫号、雅号,都是天皇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名。例如明治、大正两天皇的宫号分别是“右宫”、“明宫”。天皇逝世以后还有一个由后人迫蹭的称号。根据含义的不同,这称号又可分为两种:一种叫“谥号”,一种叫“追号”。前者有歌颂天皇生前功德的善美之意,后者则没有这些含义。例如:圣武、孝谦、称德,分别是这三个天皇的谥号;醍醐、村上、东山,分别是这三个天皇的追号。
  
  三 日本姓名的读音
  
  与姓氏的庞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语发音的简单,日语语音总共只有五十几个,词汇大量同音。结果搞得许多姓氏发音完全一样,就凭口说耳听,根本不知道谁是谁。比如佐佐木、佐前、佐崎、佐佐喜、雀等多个姓,其发音就都是SASAKI;而你在人群中叫一声GOTO,可能同时会有后藤、五藤、吴藤、悟藤、江藤、牛头、后岛等一堆人应声而出!
  日文中的汉字有汉音、吴音、唐音、古训、俗训等多种读法。这些读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为音读,一为训读。所谓音读就是模仿中国古代汉字的发音,训读则是按照日本固有的假名字母发音。日本人的姓名有用音读的,也有用训读的,还有音、训混读的。同一个汉字,写起来一样,但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读音。比如汉字最简单的“一”字,日语读法竟有7种之多!要是在社交场合念错了别人的名字,那可是最尴尬不过的事了。
  花样百出而同音率极高的姓,字形同一但读音繁杂的名,这两个自变量加在一块儿,就成了社会正常交往的巨大问题。为此日本人由此又创造了另外一项世界纪录??名片的交换量。据社会学家统计,日本的土地上,一天之内被交换的名片大概是4000万张!印上一张名片,用罗马拼音注上自己名字的读音,于是名片成了社会正常交往不可或缺的润滑剂。
  所以,才有了这么个笑话:美国人、沙特人和日本人的嚣张终于惹火了上帝,上帝他老人家决定教训教训他们。于是,他收走了美国人的全部先进武器,收走了沙特的全部石油,还有收走了日本人的全部名片!
    
  四 时尚的新趋向
  
  日本人的姓名正在发生一些变化。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语中大约有五万个汉字,人们取名时可以任意在这五万字中进行选择。战后,日本政府对日语中的汉字进行了改革和限制。1946年政府公布了一千八百五十个当用汉字,1951年又补充公布了92个人名用汉字。从此,给新生儿取名都只能在这近两干个汉字之内选择,否则政府不予注册户籍。通过这些限制,人名用字的数字已大大减少了。战后出生的日本青年喜欢用新颖的名。一些过时的、落俗套的用字,如男子的“郎”字和女子的“子”字正在逐年减少。像“龟”、“鹤”等表示旧思想意识的用字也已遭到人们的嫌弃,有人用其他一些同音异字来代替这些字。例如把“龟子”改成“香女子”或“佳名于”(三者的读音相同,都念,卡美括)。还有的人干脆向家庭裁判所提出申请,彻底改名。
  明治维新盾,特别是二次大战以后,在与外国人结婚的人以及侨居欧美的第二代、第三代日本人当中还出现了一些“洋名”。有些洋名是用日文汉字书写的,如[相川]拿破仑、[赤松]保罗。另外还有些人崇拜西方文化,甚至模仿西方人名的写法,把自己的姓和名的排列顺序颠倒过来。如“达子加藤”、“德一浦岛”。加藤和浦岛都是姓,按日本人的习馁应当写在名的前面。过去,只有妇女的名可以用假名字母书写,男子的名必须用汉字。可是二次人战后有些男子(主要是知识分子相艺术家)在署名时不用汉字,也用起假名采。有的是姓用汉字,名用假名,如:井上靖;有的正相反,姓用假名,名用汉子,如:中西礼三:还有的入连名带姓都用起假名来,如,弥津正志、安藤惠秀。关于书写姓名是用汉字还是用假名字母的问题在日本早有争论,不过绝大多数日本人认为,要在短期内立刻取消所有姓名中的汉字,改用假名,是不可能的。
  这样,不但姓氏没有了家族的含义,人名中的优良传统也岌岌可危了。
  
  
  第二节 复杂暧昧的咿呀:语言
  
  日本语是世纪第六大语言。在日本,除了北方的阿依族和南方的琉球人曾经使用和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之外,99%以上的人口都使用同一种语言,即日本语,简称日语
  相比较于其他的语言,日语是一种和怪异的语言。这种怪异也和日本民族独特的性格??骨子里蛮荒的现代化人类??有关,而这种性格是日本独特的历史形成。日语的怪异,也可以说丑陋之处的表现包括:
  
1, 词语中主要成分是来自中国和西方的外来词,可以说是八方借用,拿来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却找不到多少本民族的词语。用外来的词也就罢了,却偏偏是用日本独特而繁复的语法把这些外来的精华串连起来,为了适应日语落后语法,这些外来文化的优秀载体被粗暴修改,整得不伦不类。
2, 语法复杂异常,助词、助动词遍地开花,却不用人称代词。导致语句中出现大量没有实质含义的辅助结构。“浪费”惊人。
3, 表达方式暧昧,有话一定不要好好说,而是要绕很大圈子,而且绕得圈子越大,就被认为越有修养,越有礼貌。
4, 语体当中存在内在的社会歧视。男人和女人,长者和年少,必须使用不同的语体,成为语言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从语言本身当中妨碍了人格平等。这也是日本妇女地位至今底下的重要原因。
  
  一 日语的字和词
  
  从中国“拿来”的汉字是日本文字的基础。至今日本仍有大量的字词在写法、含义乃至发音上和汉语保持高度一致。比如,电话???话,便利??便利,理解??理解,文明??文明,命令??命令,西瓜??西瓜,愉快??愉快等等。
  但是日本却不老老实实地借用,更多的情况是,他们会把本来好端端的汉字和中国词篡改得面目全非。比如,“手纸”在日本是“书信”的意思,而在中国本意是“擦屁股的纸”。
  造成日语词语复杂混乱的原因是,日本人对汉字的发音,有音读和训读两种不同的读法。音读就是按照汉字本来的发音来读。但是这个“本来的发音”却不是今天的汉语普通话,而是古代的汉音、唐音、宋音,还有吴音等方言读法。所以导致“人”字有三种不同读法,意思却一样,而“下”字居然有超过10种读法这样的混乱局面。
  
  二 不用人称的代词的怪异语言
  
  “我”、“你”、“他”这样的人称代词,是任何别的一种语言不可缺少的。然而,在日语中,除了“我”之外,别的人称代词几乎是见不到的??虽然并不是原本没有。
  在日本人看来,如果使用“你”或者“他”,都是不尊重的称谓。所以,日语中,实际上是使用对方的名字来代替第二人称。如果是长辈或者上司则使用敬语姓氏。
  而“你”、“她”这样的第三人称哪儿去了呢?原来,已经移作它用了。“你”居然成了男女之间的暧昧用于,而“她”(彼女)则变成了“女朋友”的意思。
  
  三 表达方式委婉、暧昧
  
  日语的表达方式,号称彬彬有礼,文明礼仪。然而,彬彬有礼过了度,恐怕就只能说是成心不想让别人听懂了,虚伪。
  比方说,在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如果有人想开空调,日本人一般不会直接说:“可以开空调吗?”而是会说:“不冷吗?”或者“不热吗?”如果不了解日本的这种“礼貌”,直接回答:“谢谢,我不冷。”该多么尴尬。
  如果一个日本人在商店里说:“正在找电视机,可是……”,其实他想表达的是“我要买电视机”。但是他们出于“礼貌”,只说前半截话,后面的只好你自己去发挥想像力了。
  而且日本人从不说“不”来回绝对方的请求,而是会绕很大很大的圈子。假如你想请一个日本人喝咖啡,而他不想喝,他不会说“不”,而是说:“非常感谢,我非常想喝,但是,我喝咖啡之后会睡不着觉,所以……”
  
  
  
  第三节 表象精致的空洞:文学
  
  日本文学似乎相当有成就,产生了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这样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本的文学特点是细腻雅致,正是川端康成《雪国》中那种情节不曲折描写却空灵高洁的笔法,征服了诺贝尔奖的评委。这种雅致细腻,正是日本人的民族性格,然而,剥开细腻雅致的表皮,呈现给人们的魂灵是什么呢?是苍白无物的精神,像一个精美的花瓶,外表优雅光洁,内里却是空空如也。日本人就在这空空如也里自我陶醉着华美的外表,甚至发展到对变态行为的优雅鉴赏。
  
   “私小说”
  
  日本文学的主流,是自恋,甚至变态的“私小说”。
  20世纪初日本自然主义的大发展,就是继承古代“真实”的美意识和古代日记文学的传统形式。因此日本自然主义将西方自然主义提倡的“自然”理解为“原原本本”地“贴近自然”而求其“真”,就自我疏离社会,沉溺于个人的日常生活、心理和心境之中,形成个人的“私”(日语即“我”)的领域,通过自白式地表现自己的私生活,来显示作品强烈的真实性。田山花袋的《棉被》是日本自然主义的先驱之作,也是一部典型的“私小说”。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时雄厌倦与妻子的生活,对女弟子芳子产生了特别的感情,又囿于传统,只好强压自己心头的爱欲,在芳子离他而去后,埋头闻着芳子的棉被上的余香。作者无所顾忌地违反了当时日本社会的伦理道德,暴露自己生活中最丑恶的部分。日本作家吸收西方的自然主义,创造了日本“私小说”的独特形式。
  从此,“私小说”成为日本纯文学的主体。它通过个人生活经历的描写,抒发作者对社会生活、对时代的看法。一个世纪以来,日本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私小说”作品。比如堀辰雄的《起风了》、尾崎一雄的《虫子的种种》。前者描写主人公“我”陪同患肺结核病的未婚妻节子住进山间疗养所,以及“我”在节子死后过着寂寞、孤独的生活。后者通过作者在病榻上细心观察各种虫子为生存所作的努力。它们剖析了生与死的内涵,以抒情的风格,表达对人生的态度。“私小说”至今仍是文学的主流。
  
  日本文学的道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新感觉派和无产阶级文学双峰雄峙时期。新感觉派文学全面否定传统和旧有的文学形式,全盘照搬西方现代派的东西,甚至“把表现主义称作我们之父,把达达派称作我们之母”。横光利一的《蝇》,一反传统的写实手法,通过大眼蝇的眼睛反映马车夫和各种乘客之间的复杂关系,引发出人与人、人与马之间的尖锐矛盾,最后以人马俱亡为悲剧的结局,企图以此刺激人的官能,让读者痛切感到现实的冷漠和人生的不安。无产阶级文学则以另一种欧化形式出现,即全盘照搬苏联“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简称)的错误理论,并无视日本历史传统的继承,许多人不学日本古典原作,连日本文学史也没有研究过,却热衷于“政治首位论”,使文学从属于政治。还有另一种倾向,是战争期间以保田与重郎为代表的日本浪漫派,他们对西方现代文明完全不信任乃至绝望,并将马克思主义和美国主义(他们将物质万能主义称作美国主义)一概视为“时代的颓废”,需要统统打倒,主张复古和国粹主义。
  以战后为转折点,在美国化的风潮中,作家们开始重新自觉地审视传统与西方交流的关系。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这些传统派、古典派作家自不消说,就是接受西方现代主义强烈影响的作家如存在主义作家安部公房和大江健三郎等,都在与西方文学的交流中,最终找到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日本文学道路。
  
  唯美主义
  
  谷崎润一郎最初崇拜西方的唯美主义文学,依靠与西方的交流来开拓自己的艺术。但他后来迁居关西,被古都奈良和京都之美所征服,在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进行反思,决心“寻找心中故乡的文学”,在他的随笔集《阴翳礼赞》中表达了回归传统的审美理念的愿望。于是他不仅写了《春琴抄》,以传统的东方情调,描写学生佐助用刺瞎自己双眼以保持他所爱慕的女琴师春琴原来美的形象的故事,而且创作了谷崎文学巅峰之作的《细雪》,描写了一个上流中产家庭四姐妹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中爱情与婚姻的懊恼、悲哀及其幸福的存在。小说不仅始终贯穿了物哀的审美情趣,而且通过观花、赏月、捕萤等四季行乐的描写,表现传统的季节感,发扬了自然与人融合、天人合一的东方传统文化精神。
  
  日本式的吸收法
  
  走过全盘接受西方现代主义和无批判地继承东方的佛教轮回思想两种极端之后,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提出了应该“从一开始就采取日本式的吸收法,即按照日本式的爱好来学,然后全部日本化”,并在实践上将汲取西方文学溶化在《源氏物语》以来形成的浪漫“物哀”和幽玄“空寂”的传统美理念之中,创造了像《雪国》这样的作品。
  《雪国》以浪荡公子岛村在爱情生活上所表现的虚无的态度与艺妓驹子对爱情、工作和生活的认真态度相对比,来反映驹子的充实、纯真和对生命的憧憬。故事虽然平淡无奇,但川端康成却以精致的技巧,在继承传统的物哀和空寂的余韵美、敏锐的季节感受性,以及平淡自然的美学追求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意识流”和象征、暗示、自由联想等方法,使传统和现代的巧妙结合,达到了完全的协调。诺贝尔文学奖给予的评价是“川端以卓越的感受性,现代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心灵的精髓,在架设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上做出了贡献。”
  
  由川端康成举荐而登上文坛的三岛由纪夫,虽然师生两人文学性格迥异,但在日本和西方文学的接合点确立自己的历史方位上却是一致的。三岛一方面继承日本近世井原西鹤的男色审美情趣,并从中汲取日本古典的情绪性和感受性,一方面吸收希腊古典主义肉体和知性均衡的男性艺术美。因此他比起追求内面的精神性来,更重视外面的肉体性,在生命、活力和健康的描写中,创造出像《潮骚》这样一部作品,它在渔岛的自然和风俗的画面上展开主人公新治与初江渔歌式的纯情故事。特别是小说描写暴风雨后这对初恋情人脱下衣裳在烤火,双双拥抱、长吻,彼此都激起一股裸露的鼓动,但没有羼入任何杂念,达到肉体与精神的均衡,将爱推向至纯至洁的境界。
  
  大江健三郎:重新发现《源氏物语》
  
  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创作之初,倾心于萨特的存在主义,对《源氏物语》不感兴趣,可是他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民族性在文学中的表现”的重要性,同时他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晚宴上致辞强调,他“重新发现了《源氏物语》”。尤其是大江生长在茂密森林的山谷村落里,对日本人作为自然神信仰的树木和传统的家和村落共同体情有独钟。他在获诺贝尔文学奖之一的《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中,就描写了蜜三郎、鹰四两兄弟从山谷村落来到现代化的大都市,一个卷进了学生运动遭遇失败,一个生了先天白痴的儿子,陷入家庭生活的苦境,两人最后决定回归故乡,企图在自己的乡土上寻回“灵魂的根本所在”。同时他运用了日本文学传统的想象力、日本神话中的象征性和日本式的语言文体,展现了作品的民族性格。这一审美的价值取向,在《M/T与森林里奇异的故事》和获奖后创作的第一部小说《燃烧的绿树》中也有充分的表现。
  
  
  
  第四节 优雅颓废的精巧:艺术
  
  
  日本的艺术当中,也体现着日本人一贯的细腻恬静性格,他们细腻地制造着优雅的作品,却优雅地在鉴赏颓废,把颓废发挥到精巧的地步。
  
  歌舞伎
  
  歌舞伎被日本人当成日本艺术中的“国粹”,在日本有着京剧在中国般的地位。
  然而,这样一项“国粹”,最初却是一项妓女的艺术。
  歌舞伎诞生于1603年,当时的歌舞伎(kabuki)并不是现在这样的歌、舞、演剧一体的形式,也不是男扮女装,而是一种加有简单故事情节、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而且是女扮男装。
  歌舞伎的创始人是日本关西岛根县出云大社的女祭司阿国(出云阿国),为了募集木殿的修缮费,她来到京都,改革了“念佛踊”(念佛踊经时的动作舞蹈),加入简单的故事情节作为一种演艺公开表演,在京都、大阪等地引起强烈反响,甚得市民阶层欢迎,是当今歌舞伎的原型。出云阿国也因此成为歌舞伎的创始人。
  阿国创建了歌舞伎后,在京都、大阪一带的“游女”(即妓女)受其影响组织了许多“游女歌舞伎”,她们除了演剧之外还从事卖淫活动。一些武士为争夺女优大打出手,甚至互相厮杀。当时的日本德川幕府对“游女歌舞伎”的淫乱行为采取了取缔措施,于1629年公布禁止女人演戏的法律,结束了“游女歌舞伎”的时代。女人演戏被禁止,剧团只好变更办法,以年轻貌美的男子扮演女人的角色,产生了歌舞伎中的“女形”,这种歌舞伎被称为“若众歌舞伎”。
  “若众歌舞伎”中的青年男子演员因为年轻貌美,深受女性观众的喜爱,演员生活作风糜烂,经常和观众发生恋情,时有殉情、私奔等引起社会轰动的事件发生。于是幕府在1652年明令禁止“若众歌舞伎”演出活动。然而,歌舞伎毕竟成为当时日本民众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幕府禁止无法断绝民众的喜好,剧团方面便想出了对付禁令的方法,把青年男子演出的歌舞伎改为成年男性演出,于是出现了“野郎歌舞伎”,也就是现在日本歌舞伎的原型。歌舞伎从此改变了侧重以美媚之貌蛊惑观众的做法,转而追求演技,逐渐发展成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纯粹演艺。
  明治维新后,从西洋归国的知识分子和执政者们看到西洋社会里把艺术视为国家文化的象征。于是就把歌舞伎这项来自妓女的艺术当作了日本文化的代表。歌舞伎从此被视日本国粹了。
  
  
  浮世绘
  
  能够代表日本绘画艺术的,非浮世绘莫属。
  浮世绘产生于17世纪中叶的江户时代。当时日本处在德川幕府统一全国后的稳定局势下,出现了所谓太平盛世,产生了一个富裕的市民阶层。但由于德川幕府严格的封建制度,即使再富裕的市民,终究也只能是市民,被束缚着不可能上升为武士或贵族,在这种极端的社会制度中,普通的市民们如果想自由地消除忧愁,除了享乐之外就再没有其他东西了。
  他们将经营工商业赚来的财富使用于享乐。豪华的祭祀、山野的游宴、热炽的歌舞伎、游廓(红灯区)的隆盛也完全成了市民消闷解愁的地方。出云阿国的歌舞伎受到喝彩,继之,在吉原地方开设了艺伎游艺场,不管是武士还是新兴商人,各阶层人士均在这些场合出入。后来在洗澡堂也有了为男客搓洗的女人。这样的社会情境下,海报和招贴画的需求量非常巨大,印制海报和招贴的木版画生意红火。由于画的内容是妓院、歌舞伎等花花世界的广告,这些绘画被称为浮世绘。
  所谓的“浮世”,语源出自佛教用语,15世纪以后被解释为“尘世”,“俗世”,16世纪以后则意谓妓院、歌舞伎等所有享乐的世界。
  早期的浮世绘的主要内容是妖艳的名妓或姿态夸张的歌舞伎名优画像。也有表现风月场所热闹景象的。总之,其中大多数内容要是搁在别的国家,恐怕会被归入“儿童不宜”之列。但是日本人是以浮世绘为国粹的。
  
  把浮世绘带出低俗境地的,是浮世绘历史上最有成就的画家葛饰北斋(1760~1849)。
  饰北斋于公元1760年出生于江户本所区(今东京都墨田区南部一带),父姓川村。一个时期曾作御用镜师中岛伊势的养子,不久就离开了养父家,但继续姓中岛。从六岁开始就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十岁左右改名为铁藏,十六岁左右学习刻板术,十九岁投浮世绘画家胜川春章门下学习浮世绘。开始以春朗为号,第二年即创作演员像。1780年发表小说插图,渐渐发表了不少作品。
  不久,北斋离开了胜川派。此后,他用功研究了狩野、土佐、琳派、洋风画等各个流派。1795年左右,他袭名?屋宗理,以美人画见长一时。继之,常常革新自己的画风,随着画风的革新不断使用新的画号,如可候、北斋、画狂人等等。北斋与讽刺文学界颇有交往,他开始创作饶有趣味的讽刺漫画集。1800年~1804年左右,他创作了《左武多罗嘉寸见》、《东都名所一览》、《绘本狂歌山满多》、《隅田川一览》、《潮来绝句》等等以及一些运用明暗阴影法的风景版画。熟练掌握了中国,日本以及一些西洋画法的北斋综合各种画风为一体,形成北斋画风,在创作当时的社会风行的小说插图的传奇性表现中显示出来。
  1831年,北斋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精力着手创作彩色版画《富岳三十六景》,在这件作品的表现手法中,显示了北斋所掌握的各种画风之要素,最后,以东方绘画的线描加以整理.开拓了风景版画的新领域。这套画是以富士山的自然变化为背景,与人民群众的各处劳动、生活场面巧妙地相结合构成。其中,《凯风快晴》、《神奈川冲浪里》等作品的外光表现和主观的意境处理在当时醒人眼目。此外,还有《瀑布览胜》、《诸国名桥奇览》、《琉球八景》等组画也是北斋的名作。
  葛饰北斋使浮世绘从淫靡的题材局限中解放出来,制作了大量的浮世绘风景版画。这些画后来也被法国后期印象派的德加、马奈、梵高、高更等大师们所注目,浮世绘明快的大块色面的分布与组合给予他们强烈的刺激。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关于我们|援助共建|相关网站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 ◇上海市第四、五届优秀教育网站 ◇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首批会员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顾问◇世界华人保钓联盟顾问

918爱国网目标:收集整理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图文视频历史资料  建设记录民间对日索赔历程的最全面的网络数据库

918爱国网宗旨:将中华民族的贡献昭告世界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后代
2000-2020 CHINA918.NET 918爱国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1735号 ◇沪ICP备05012664号
总编微信号:wuzuk918   QQ:49234746  编辑部电话:13341989448   邮箱:china918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