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
去大后方。
历尽了,
渺渺长程,
漠漠平林,
垒垒高山,
滚滚大江。
似这般寒云惨雾和愁苦,
诉不尽国破家亡带怨长。
雄城壮,
看江山无恙,
谁识我一瓢一笠走他乡。
公元1931年至1945年。
“九一八”、“七七”、“八一三”,日本军国主义的魔爪踏向了亚洲大陆。
在千年一劫的危难时刻,中华民族6000万儿女,政府官员、大学教授、工商老板、小工苦力,他们挈妇带女,扶老携幼,从海边走向大山,从莽莽林海前往黄土高原,从富饶的江南奔赴偏远的西南。他们不分老幼,不分男女,不分信仰,不分党派;为了生存,为了延续民族的血脉,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走上艰苦卓绝的迁移之路。崎岖的公路,绵延的小道,浩浩的大江,逶迤的河流,到处是转移的人流,到处是背井离乡的人们,他们只有一个心愿:向西,向西,再向西!
抗战大迁徙,世界上哪个国家有过如此规模的战略大转移?世界上有哪个民族遭受过这等的苦难!
去大后方,也是转投前方,因为中华民族的抗战,是全方位的。去后方,奔前方,其意义和精神是一致的。从延河之水,到滇池之畔,大后方汇聚起千百万中华不屈的子孙。“衣”的简朴,“食”的匮乏,“住”的简陋,“行”的艰难,“活”的困苦,他们以坚韧的意志默默地承受着战争的重负,却谱写出一幕幕气壮山河的时代剧,创造出一个个人间奇迹:西南联大、内迁工厂、滇缅公路……“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本书记录的就是这些大时代里的小人物——中华的芸芸众生,他们颠沛流离的生活,悲欢离合的故事,可歌可泣的事迹,英勇不屈的抗争;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不屈不挠民族精神的化身。抗日战争的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具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一部血泪抗日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颂歌。
抗日战争已过去60年了,随着时间的洗炼,大部分亲历者已经离去,而今剩下的抗战时期的遗民,也都达八九十岁的暮境,许多悲壮的事迹已无人知晓,许多感人的故事已湮没不传。为了保存历史,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从上海到重庆,从亚洲大陆到北美,我们《去大后方》摄制组和编写组采访了一百多位遗民故老。其中有李政道、杨振宁、任继愈、唐德刚、南怀瑾、何康、赵耀东、杨麟、赵耀东、牛惠临、宗之琥、卢国纪、徐明庭、王诗诤、刘白羽、宗璞、沈克琦、赵寻、杨宪益、施雅风、陈鸿逵、竺宁、凌琯如、杨玉藩、梁从诫、舒乙、秦怡、于蓝、孟波、李文铸……他们大多已白发苍苍,甚至老态龙钟,可是热心国家的发展、关注民族的命运之心是相通的,我们与这些值得敬仰的前辈们同欢笑、同悲泣、同欢乐、同忧虑、同高歌、同祝福。
我们本着明史知耻、明史知理、明史知责的自觉,我们用良知、情感和智慧投入这项激动人心的工作。现在,谨以本书和15集同名纪录片,献给伟大而悲壮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献给投身于那个伟大年代的、为卫国战争流过血、出过汗的前辈们,也献给我们民族的后来者。给现在和未来的人们提供一个接近历史、认识历史和反省战争、珍视和平的机会。在新世纪之初回顾历史,在新的时空坐标中再回首抗战,具有非同寻常的警世意义。
我们希望这份属于全球华人的光荣与卓绝,能作为一份时代真品,而传诸永远。
2005年2月2日于上海师大
(本文为《去大后方——中国抗战内迁实录》前言,该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尾 声
1945年9月2日,在为美国立下显赫战功的“密苏里”号巡洋舰上,日本政府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日本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军令部长徐永昌上将代表中国政府签字确认。
历史永远铭记住了这一刻。日本投降的消息不胫而走,整个中国、世界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大家奔走相告,共同庆祝抗战的伟大胜利,被压抑了八年之久的精神获得了彻底放松,屈辱而艰辛的日子终于一去不复返了。
陪都重庆,汇集了各地各阶层人士,人们在欢呼胜利的同时,思乡情绪日益浓厚。军政要员、平民百姓都归心似箭,急盼早日返回故里,各界要求国民政府尽快还都的呼声日益高涨。回迁成为摆在国民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议事日程。为此,国民政府制订了一份较为翔实的计划,依照该计划,各界人士陆续离开重庆,踏上了返乡的征程。
今天,当重温那段宏伟、壮丽的民族记忆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不能不受到强烈的震撼和洗礼。那一幕幕鲜活、生动、感人的情节,是那个特殊艰难年代和那一代人波澜壮阔历程的折射。他们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豪言壮语,但正是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那溢于言表、流于笔尖的真情实感。作为亲历者,这代人从战争中获得的是无法抹掉的创伤,但那份惨痛的经历又培养塑造了他们特殊的品质:忠于国家和民族,恪守信条,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乐观、顽强和自信。他们创造了一个时代,是后来者学习的楷模。
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文明的伟大胜利。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出悠久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古代文明,但从鸦片战争开始陷于窘境、苦难与深渊;到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实施全面对中国侵略,中华民族的灾难达到了高峰。这百年近代史上,我们国家民族所遭遇的史无前例的惨痛牺牲,那是无法用数字和金钱可以计量的。但从历史哲学的演变来看,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八年抗战,同时为我们国家民族带来百年空前未有的、除旧更新的转折点。从抗战始,中国的突变、中国的隆盛,也正因为这一关键而展开。5000年的文化传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赋予风雨沧桑的中华民族以顽强、旺盛的生命力,使中华民族经受住了各种艰难险阻的考验,化腐朽为神奇,挽狂澜于既倒,并焕发出勃勃生机。
八年的烽火岁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稍纵即逝的短暂一瞬,但先辈们不怕牺牲、敢于斗争、众志成城、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伟大抗战精神却是永恒长存的。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可与日月同辉,与天地齐寿。
中国抗战的胜利,使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伟大复兴。它是一个深刻的转折点。当前,我们正以开放、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意识,在变革中探求民族复兴之路,以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