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的画册中,有一张老政委李楚离与战友的合影。标识1942年5月,冀东军分区政委李楚离和七团长王亢、政委吴涛在古长城白马关上。照片的背景是白马关城楼,累累片石之上,站着政委李楚离。他身着军装,束皮带,斜挎枪,布鞋,打裹腿,外披军大衣,军帽下透过近视镜的目光远眺,头脑里酝酿着抗日游击战的新策略。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领导军队是战胜日本军国主义的“三大法宝”。李楚离就是这“三大法宝”的实践者、运用者。
李楚离,原名李通良,化名李即吾。1903年2月28日,出生于河北省元氏县一个农民家庭。高小毕业后考入保定育德中学。1924年10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考入西北国立大学,1925年6月,考入北京大学,1926年12月,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师一团干事。1927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4月调武汉,任党员志愿兵团筹备处干事。同年7月,随叶挺、贺龙部队到南昌,编入学兵团三营七连,任政治指导员。参加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同年9月,军队改编,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政治部宣传干事。10月随部队转战到广东陆丰,会合当地农民,参加东江暴动,任工农革命军红二师辎重队队长兼党代表。
1931年,李楚离任中共河北省委交通科科长。不久由于叛徒的告密,省委遭到破坏时被捕,与薄一波等被关押在草岚子“北平军人反省分院”。在狱中党支部的领导下,成立了“监狱委员会”,李楚离是负责人之一,总负责与狱方交涉,对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经受了严酷的考验。
1931年9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东北。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后的李楚离奉命留在平津,组织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6年10月,出任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党团书记。傅作义将军在绥远抗战,李楚离以联合会的名义,发动了援绥运动,扩大了统一战线的影响。“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华北大部,平津处于敌后。党的工作重点转入农村,发动群众武装抗日。原来救国会的组织形式不适应当前的抗战需要。于是,改组成立华北人民武装自卫委员会。并派人去武汉向国民政府备案,为合法组织。以这个组织的名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冀东抗日大暴动。
1938年2月 李楚离代表中共河北省委赴阜平向聂荣臻司令员汇报冀东暴动事宜。两次去平西抗日根据地联络八路军开赴冀东。1938年7月,爆发了20万民众参加的大暴动。组建了10万抗日联军。李楚离以华北武装自卫会代表的身份指导冀东抗日联军一路军的武装暴动,1938年10月任冀东抗日联军一路司令。1939年1月任中共冀热察区委委员,1939年7月任中共冀热察区委冀东分委书记,1939年9月任八路军十三支队政委,1940年7月任冀东军分区政委。1941年11月主持冀东分委会议,决定打治安军战役,1942年5月任冀东地委书记,1942年10月任冀东东北工作委员会书记,1943年2月向中共北方局作“坚持冀东游击战争,为创造大块游击根据地而奋斗”的报告。约6万字的报告内容全面、详实、丰富,包括:一、冀热边的环境与经济条件;二、冀东游击战争三个时期的特点;三、冀东政权建设工作;四、二年半来冀东财政经济概况;五、冀东的军事建设工作;六、冀东的群众工作;七、冀东的对敌伪斗争;八、敌伪军工作;九、冀东的现在形势与今后的坚持方针。这是他代表冀东党向上级党组织作的唯一一份很有分量的有史料价值的报告。
1942年他适时地领导了冀东党政军的整风运动,组织推动干部战士学习毛泽东关于整顿“三风”的著述,对照文件,联系实际,自我批评。经过整风,军民关系、官兵关系更加密切,不良风气得到有效的克服,军政素质明显提高,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求战情绪空前高涨。整风加强健全了军队中的政治制度,从而更加保障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地位。
1943年5月在《晋察冀日报》上,满怀深情地撰文《悼雷烨同志》,1943年9月任《救国报》党报委员会委员,1944年7月主持冀热边特委宣传工作会议,并作报告,1944年9月任冀热辽区党委副书记,1945年5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1945年12月任冀东区党委书记、冀东军区政委,1947年4月任中共中央冀察热辽分局委员,1948年11月任冀东区战勤委员会主任。
1949年5月,他率领3400名冀东干部组成南下工作团南下,直至广西。195O年,任中共广西省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广西自治区总工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广西政协委员、常委。1951年,调中央组织部工作,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兼干部处处长(现干部局的前身)、中央人民政府人事部副部长。第三届、四届全国政协常委。1978年底,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1980年4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顾问。1982年9月,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主动提出离休,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他是党的七大、八大、十三大代表,十四大、十五大特邀代表,曾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2000年10月17日病故于北京,享年97岁。新华社发的讣告说,李楚离是一位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卓越的组织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