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的恩恩怨怨加上现实中的厉害冲突,使中日关系一波三折。
今年8月12日本是中日签订友好关系条约25周年的纪念日,不幸在8月初,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一工地上发生一起二战期间侵华日军遗弃的化学毒剂外泄事件,导致1人死亡,42人受伤。这使得民间反日情绪突然高涨。
由于中国拟议投资250亿美元建造的京沪高速铁路本准备考虑使用日本技术,一个民间网站在互联网上发起抵制日本的运动,一周内征得9万人签名。同时,中国各地出现了身穿印有“不要日本新干线”T恤衫的志愿者。
反日声浪促使中国政府劝说日本国土交通大臣扇千景推迟访华,后来扇千景访华理由改成“促进旅游”,结果仍无功而返。
这个本来应从技术层面来评估的方案却让政治情绪淹没了,日本蒙受了损失,但中国是否会因而须以更高造价来建京沪铁道呢?只能说,有待观察。
除了历史情结,仇日情绪植根的另一部分土壤是中国的民族主义。有人认为,中国民族主义升温是由于国力加强而导致自信心膨胀。其实不是那么简单。
中国近数十年来的高速发展,使得中国在某些领域取得的进步超出人们的预期和想象,并给予高度赞扬。而在另一些方面的滞后落伍,也令外国人惊讶,甚至因而失望而加以责难。
经常面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中国人情绪的起伏是可以理解的。要取得更平实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心态,唯有积极参与更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活动,并为国际社会尽更多的义务责任。例如中国促成朝鲜核武问题的六方会谈,更早前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都赢得国际的赞赏和尊重。在开放交流环境下培养的民族自尊心,才不会流于狂妄,不会妨碍中国的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