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来自美国的战俘老兵在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纪念馆前合影留念。
  徐元锋摄


  安魂曲响起的时候,罗伊?维沃尔颤巍巍地摘下帽子,低下头。四周一片寂静,似乎可以听到时间正在逝去的声音,阳光下,他一动不动的身躯就像一尊雕塑。

  5月21日,一场特别的悼念仪式在沈阳市大东区二战盟军战俘营纪念馆举行。10位来自美国的战俘老兵远渡重洋,和他们的亲属一道印证了一段晦暗的历史故地重游,62载光阴已经过去。

  坚持,为了重生的希望

  “别了,广袤的东北平原;别了,苦役和锁链;别了,三年的奴隶磨难。别了,这一切一切,惟有一点挥之不去,那就是所有痛苦的记忆??”1945年8月24日,第一批战俘离开沈阳,澳大利亚战俘哈金斯写下这样的诗句,也留下了一段人生梦魇。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第二天,就进攻美国在菲律宾的部队,猝不及防的美军损失惨重。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后,为避免无谓的牺牲,1942年4月9日,巴丹半岛指挥官爱德华?金将军率余部7.5万人投降。之后,美军菲律宾战场指挥官温莱特中将宣布投降。

  经历了“巴丹死亡行军”,战俘从奥德内尔集中营出发,乘坐“地狱之船”被押往各地的60多个集中营,人员损失过半。“奉天俘虏收容所”的战俘是经过挑选的,或者级别较高,或者有一定的机械技术,他们服劳役的“满洲工作机械株式会社”,本是战前美国人援建的。

  1942年11月11日,第一批战俘到达冰天雪地的沈阳时,已被疾病和疲惫折磨得虚弱不堪。战俘们被安排在临时的“窝棚”里,缺衣少药,吃的是他们不习惯的高粱粥,最初三个月,就有190人死亡。之后,战俘们每日面对的是精神和肉体折磨,稍有触犯,战俘就被命令双腿交叉跪在木箱上,头上顶着装满水的盘子,水洒出的话,有枪托或竹剑等着他们。在那段“丢失的岁月里”,战俘共死亡250多人。

  610号战俘维沃尔回忆说,自己刚来体重就下降了50磅,为了活命,他千方百计获得食物,干的活有时比日本人还漂亮。活下来,在看不到希望时也是需要勇气的。杰瑞先生说,自己的父亲在战俘营工作时身患多种疾病,但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父亲以丰富的人生阅历教育他:永不放弃!

  1945年秋天,历史终于上演了戏剧性的一幕,被解救的战俘拿起日本看守的武器,押着他们到田里收土豆。

  感恩,难忘人间的真情

  “为表彰他在二战期间对关押在中国沈阳奉天战俘营的美国战俘的协助,美国政府和人民将铭记李立水的人道和勇气。”

  在沈阳老人李立水家里,珍藏着一份特殊的“奖状”??来自美国国务院的表扬证书。2005年,与李立水一起获得这项奖励的还有两位已过世的老人:高德纯与葛庆余。

  正如证书中所言,尽管战俘当时处境悲惨,但来自中国工友的人道而富有勇气的帮助,仍是战俘们漫漫长夜里温暖人心的力量。

  据当时在满洲工作机械株式会社学徒的李立水回忆,战俘们“会捡日本兵丢在地上的花生米充饥”。一次,李立水与另一名工友搞到几根黄瓜,266号战俘恰巧在附近。“一看眼神就知道他饿得不行,我给他扔了一根过去。”此后,李立水时常寻机给那个从未说过话的战俘一份吃的。

  60多年后,那个“不知名”的美国人加格利阿诺发来一封感谢信,信中说:“李先生的慷慨赠送令人永生难忘。”

  葛庆余当时在厂里是战俘塔沃里的管理员,个头不高的他被战俘们称作“骄傲的小孔雀”。正是这只“小孔雀”,教战俘们学汉语,还给他们传递消息,甚至和战俘一道偷出工厂的轮胎、轴承换取食物。后来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塔沃里称赞葛庆余:“他不但聪明,而且有着超出实际年龄的干练。”2005年,塔沃里通过美国驻沈阳总领馆向正在读大学的葛庆余的孙女赠送了助学金。

  豪?赖斯先生是当年美军的解救队员,他前往吉林省战俘营分所解救温莱特将军时,得到了沿途农民的热情帮助。“他们给我们做了热乎乎的饭菜,那可口的美味真的令人难忘”,老人动情地说。

  纪念,让历史告诉未来

  詹姆森?特丽莎是253号战俘的妻子,参观纪念馆时,白发苍苍的她特意穿上了一件红色外套。“我要坚强地面对过去的苦难,为了今后的生活”,特丽莎告诉记者。在长长的标有战俘姓名的 纪念馆走廊里,特丽莎找到了丈夫的名字。在名字前拍照留念时,微笑始终挂在她饱经风霜的脸上。

  82岁的布朗先生手里一直拎着一个布包,里面有战俘营时期的照片、资料。打开布包,布朗展示了照片,“并不是所有的日本兵都坏,这个人还不错,战后我还去日本看望过他”,布朗指着与自己合影的一个日本医生说。

  在沈阳大学的纪念仪式上,记者见到了日本朝日新闻社沈阳分社谷古浩一先生。据他介绍,当年在战俘营的日本士兵仍有人健在,他们知道自己犯下的罪行,但要公开承认仍有困难。

  1945年9月2日,密苏里战舰上,麦克阿瑟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完字,将签字笔送给了站在他身后的一位美军将军,他就是曾被关押在“奉天俘虏收容所”的中将温莱特。被解救后,温莱特将军还在为自己的身份而惴惴不安。记者了解到,在美国,许多战俘的身份证甚至汽车牌照上都有POW(战俘)的标注,他们得到了英雄的礼遇,正如他们今天在中国得到的尊重一样。

  5月22日,一位战俘对沈阳大学的青年学生说,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来中国了,但今天的纪念不是为了复活仇恨,“以史为鉴”更为重要。(徐元锋)
 
  
     《人民日报》 ( 2007-05-30 第16版 )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关于我们|援助共建|相关网站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 ◇上海市第四、五届优秀教育网站 ◇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首批会员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顾问◇世界华人保钓联盟顾问

918爱国网目标:收集整理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图文视频历史资料  建设记录民间对日索赔历程的最全面的网络数据库

918爱国网宗旨:将中华民族的贡献昭告世界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后代
2000-2020 CHINA918.NET 918爱国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1735号 ◇沪ICP备05012664号
总编微信号:wuzuk918   编辑部电话:13341989448   邮箱:china918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