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几天格外引人注目,这不仅因为它正不遗余力地为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四处游走,还因为少数日本政要接连不断抛出“重磅炸弹”,力图抖落历史的“包袱”,加快成为所谓“普通国家”。
“战后60周年决议”是日本众议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周年的“感怀”。虽然也有“深刻反省”和“追悼之诚意”等字眼,但“殖民统治”和“侵略行为”等内容荡然无存。几乎与此同时,355名国会议员要求首相小泉纯一郎于8月15日参拜靖国神社;日本2005年度防卫白皮书极力渲染“中国威胁论”;自民党新宪法起草委员会公布宪法修改草案,建议将现行宪法第九条“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条款更改为“为确保国家和平及独立以及国民的安全保持自卫军”。
这些接二连三的事件不禁让人感到,日本一方面在历史认知和历史承担方面不断后退,另一方面又积极要求“进步”,要求全世界支持它“入常”,要求全世界认可它的政治大国地位。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本不应对现实的事务产生过多的影响,但如果对历史没有正确的认识,历史问题就会成为现实的障碍。对历史认识不清,甚至肆意歪曲,是日本屡屡触怒亚洲邻居的动因,也是日本向“争常”目标行进的最大阻力。
在对待战争罪责方面开历史倒车,的确有些人完全是出于现实的政治考量,换句话说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但也有相当部分人是因为在历史观方面陷入了误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一些政治家和学者极力鼓吹日本要重新成为“普通国家”,做政治大国。在他们看来,日本面临的一个重大障碍,就是日本自身的民族主体性没有确立起来。战后和平宪法、“侵略者”的罪名以及对靖国神社的定性,都是在日本战败的情况下被“强加”的,没有反映日本民族自身的意志,因此必须进行“改正”。
那么,什么才是反映日本“民族主体性”的“正确历史”呢?一些日本人坚持认为,日本近代以来对周边国家的所作所为是本着“亚细亚主义”谋求协作与联合,但结果阴差阳错地走向了对亚洲的霸权。也就是说,“高尚”的动机却造成了恶劣之果。更有一些日本人认为,日本不仅不曾有霸权之动机,也未有过霸权之实行,日本所做的只是“赶走欧洲殖民者”和“解放亚洲”。
正是基于这种“无辜”心态,日本急于摆脱二战负担,重寻大国梦想。“战后60周年决议”刚刚通过,小泉纯一郎立即发表讲话,重提日本“入常”愿望,称只有这样才能反映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然而,廓清历史,方能迈向未来。在历史问题上挂着倒挡的日本,如何才能取得“进步”呢?(梦洲)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08日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