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气田预计于今年10月投产。当此之际,中日双方在东海问题上的争议也步步贴身出招
本月14日,日本政府授予帝国石油公司在东海三处天然气田的试开采权,并对其以日文命名。三处中文名字为春晓、断桥和冷泉的气田分别被命名为白桦、楠和桔梗。
在此之前,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6月份曾乘坐海上保安厅飞机在“春晓”油气田上空视察,其后又派出调查船驶到春晓油气田附近,进行针对性的“勘探”。此外,日本政府决定加强在日中中间线附近实施海洋资源调查。为此,日本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将明年的调查费用大幅提高到相当于今年3倍的水平,达到100亿日元。
对于日方这新一轮行动,中国政府在提出外交抗议之外,14号当天,新华社报道中国将毗邻区和专属经济区海域纳入海事监管范围,特别提到国内最先进的“海巡31号船”对东海的春晓和平湖气田进行了巡航监管。“海巡31号船”本轮巡航的总指挥、广东省海事局通航处处长王继洪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这是国家统一部署的行动,证明中国拥有管理和保护这一主权海域的能力。
新华社早先报道说,自2004年8月开发进入实质性阶段以来,国家重点工程春晓油气田将于今年10月完工。当此之际,双方各自的行动,显然是有针对性的。一方要加入开采,一方要保护权益。
“中日冲突已经走向实质化”。东亚问题专家、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张琏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跨海域执法无技术障碍
国家海事局(交通部海事局)的一位处长在接受本刊问询时说,技术上的进步,使跨海域执法开始成为可能??“海巡31号船”从南到北的巡航,就是这种能力的展示。此前的一些执法,“外海比较远的地方就出不去”。
“长112.8米,宽13.8米,吃水4.38米,排水量3000吨,续航力为6000海里,自持力达40天……”谈到“海巡31号船”,王继洪如数家珍,“这意味着中途无须加油就可以横跨太平洋”。
这些还只是一些基本的技术参数,该船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直升机可在航行过程中自由起降、卫星监控系统可以扫描周围海域。“现在船已北上到天津,我还坐在广州的办公室里,但渤海海域的情况,我一目了然”。王继洪说。
此前,新华社报道说,“海巡31号”船使用船舶光电跟踪取证系统、甚高频、雷达搜索、AIS等设备,先后对“春晓”气田和其作业区内的“现代2500”轮、“现代423”轮等以及“平湖”气田进行了查询,对韩国籍“现代2500”轮甚高频无人值守和值守人员不懂汉语等违章行为进行了“监管”。
“海事、海监、边防、渔政和海关5个部门可以管理主权海域的相关行为”,中国海洋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张海文对本刊说,“其中,海事、海监和边防拥有行政执法权”。
但前述国家海事局那位处长说,“采取何种措施还得听从国家统一部署”。或许有鉴于此,尽管日本帝国石油公司拥有官方背景,该公司负责人却在获得试开采权后公开表态,不可能轻易地“把钱大把投到别国军舰游弋的地方”。
日本一石三鸟?
在一位曾于中国驻日大使馆工作4年之久的外交官看来,日本不断发难东海油气,有一石三鸟之效。
第一是国内的民意。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安田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日本政府现在更重视日本民众的舆论。日本民众以前还不大知道东海的石油开采权问题。可是最近一两年,大家通过日本的新闻界对此开始有所了解,包括中国的“积极行动”和日本政府20多年来的懈怠。
根据中国海洋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张海文的调查,日本媒体一年多来的报道中所提及的“吸管效应”(春晓气田距离日方单方面主张的“中间线”只有5海里,一些日本人担心处在“中间线”西侧的油气会因“吸管效应”而流向东方),均是猜测性报道,无任何地质、石油专家就此现身说法。而张海文就此向专家咨询的结果是:由于该海域地质状况复杂,“吸管效应”不存在。
“但是,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和对日本政府‘软弱’的批评,足以诱导普通日本民众的情绪走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金熙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同时,这也成为日本宣示主权、凝聚民意的依据”。
第二是美国的支持。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公司所引发的新一轮所谓“中国威胁论”,使美国一些国会议员成为“惊弓之鸟”。
“日本知道,在东海油气问题上的步步进逼会引发中国的强烈不满,这种不满正好又给‘新版中国威胁论’提供了注解”,张琏瑰对本刊说,“这样,就有望把美国拉进来,使东海油气之争更为复杂化”。
第三则是中国的钓鱼岛。台湾“立法委员”雷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日方所主张的“中间线”,是在钓鱼岛被算作日本领土的基础上划出的。换言之,这与中国的国家利益有重大关联。
如是,则日本政府和舆论一年来在东海油气问题上的强硬态度“取法乎上,意在得乎其中”。一位中国外交官对本刊说。
“在国际领土、领海纠纷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先行者主动”,雷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当年在钓鱼岛上慢了一步,日本在东海油气上也慢了一步。因此,日本政府清楚地知道,在东海油气问题上没有主动权。但强硬态度会对钓鱼岛的既得利益加以巩固”。
东海何以不同于南海
中日东海油气之争一年前开端以来,双方领导人曾经三度会晤,外长会谈也举行了数次,东海油气的专门性会谈亦未曾中断。但是,事态却不断恶化。
反观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南海主权上的争议,则在不断好转。今年3月14日,中国与菲律宾、越南联合签署了《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被认为朝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迈出了历史性、实质性的一步。
与此同时,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愈发紧密,近10年来,双边关系每年均有进步。在本月初于昆明召开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合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还对越南总理潘文凯说,希望尽快开展中越菲三方在南海的合作勘探。
同为争议海域,境况为何不同?“东盟各国近些年来都在不同程度地积极与中国合作,以期从中国不断增长的经济、政治实力中获益”,张琏瑰对本刊说,“而日本则不同,历史上首次中日两强并立,双方的战略方针都亟需调整”。
在这一背景下,日方一些力争主动的策略方针值得中方借鉴。“东海油气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主权问题需要‘天天讲’,也就是在法律上、外交上不断地重复自己的主张”。中国海洋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张海文说。
“日本就是在重复宣传上尝到了甜头”,雷倩说,“在这方面,中国必须针锋相对”。据她透露,2009年,联合国将对世界范围内的争议海域重新划界。在日方有计划、按步骤推进的情况下,中国如何应对就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