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联合国改革成为举世关注的一大焦点。鉴于这场改革事关联合国的命运与前途,所以各国不能不深思熟虑,认真对待。而“四国联盟”与“团结谋共识”运动两个阵营各竖一帜,分庭抗礼,发起了针锋相对的外交公关战,更给联合国的改革增添了波折与难度。
究其原委,这场争论还是由“四国联盟”引发的。四国联盟的改革建议,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目的:迫使世界各国接受他们成为新的拥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它们的这一要求将联合国的改革议题导向狭隘化。
联合国的改革议题是广泛而多方面的,其中发展问题关乎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切身利益,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中之重,本应置予最重要的地位。然而四国提案并没有反应这一点,予人的印象是,他们虽打着改革的旗号,但谋取的只是本国的私利。
人们不妨再问一下:联合国为何要进行这场改革?
首先,人们看到的是,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不时抛开联合国,采取单边主义行动,这极大地损害了联合国的权威与地位。因此人们感到有必要通过改革来恢复并增强联合国的权威性,使国际关系回到多边合作的轨道上来。而四国提案几乎与此完全无关。
二,改革的另一目的是解决联合国的扯皮现象和办事效率不高问题。众所周知,在联合国六十年的历史上,很多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议案不能获得通过,往往是因为某个大国滥用否决权的结果,如果再增加四个具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安理会的效率只能是每况愈下。
三,自二战结束以后,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体,然而这一新的现实并未能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中得到体现。因此,联合国改革应解决发展中国家代表性不足和地区分配不均衡问题。然而,四国提案不仅未考虑如何消除这一不平衡,反而是在加剧这种不平衡。
鉴于联合国所面临的以上问题,联合国改革似不能不应考虑到这样几个原则:
一、联合国改革必须将发展作为主要议题和目标,不应偏离这个中心。
二、安理会的改革必须有助于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权威。有鉴于此,无论是现在还是15年后,都不应考虑再增加有否决权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尽量减少因个别国家行使否决权,而使绝大多数国家所支持的决议难以通过。比如联大通过的解除对古巴制裁的提案、谴责以色列修建隔离墙的提案就都曾被某一大国所一票否决。
三、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中小国家的发言权应予优先考虑。发展中国家已占联合国成员总数的2/3以上,但在联合国各机构中,他们的愿望和呼声却往往得不到倾听与重视,它们的利益一再被这个最大的国际组织所忽视。这种状况不应再继续下去了,必须通过改革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权、发言权和影响力,从而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
四、“申常”国家首先必须应在其本地区,或其文明文化圈内推选产生,然后才能推荐给联合国大会投票表决。因为安理会成员国不仅是本国的代表,亦应是其所在地区和文明文化圈的代表。因此,首先就有必要征得其邻国的赞同与支持,那才具合法性与代表性。
可见,谁能“入常”,并不在于自我感觉是否良好,是否财大气粗,是否有某大国为其撑腰,而在于其加入是否有利于提高联合国的权威与效能,是否能为其所在地区或文化圈所拥戴,同时,还要顾及联合国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的比例构成,考虑是否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等等。应该清楚的是,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席位并非是一种只对富国的奖赏,它更应是一种崇高的责任和史命,庄重的委托与授权。如果以为通过大摆寿司宴,通过以援助作诱饵,即可侧身而入,那则将有失公正,也不够正大光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