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有关日本的新闻占据了国际媒体的很多版面,吸引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力。特别是正当日本政府竭尽全力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迫切需要得到国际社会支持的时候,日本竟然与主要周边国家,包括中国、韩国、俄罗斯,在领土、历史等诸多问题上都发生了摩擦或冲突。这一外交目标与外交政策背道而驰的奇怪现像,令不少国际观察家大跌眼睛。人们不由得问道:日本到底想要干甚末?对此,让我们尝试从日本政治文化和外交理念的角度,对上述日本外交的目标与行为的背反现像稍做分析和解读。
一、日本政治与外交的文化解读
1、对国际力量对比的强权政治思想。日本的政治文化和外交理念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关于国际社会结构的权力等级观念。即认为国际社会是一个金字塔形的等级结构,各个国家按照其国家实力的大小、强弱、贫富分别处于这一等级结构的不同层次和位置上,小国、弱国、贫国只能在大国、强国、富国控制和左右的国际秩序下存在,现存国际法、国际准则也不过是大国、强国、富国的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国际社会是依照"弱肉强食"、"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而存在和运行的,日本只有与强者为伍,向弱者索取,才能维护和扩展自己的国家利益,并逐渐从低升高、由弱变强。一部20世纪的日本近现代外交史实际上就是为这一政治文化和外交理念所做的证明和注解。无论是初期的英日同盟,还是30年代与法西斯德国结成轴心,乃至战后日美安保同盟和"唯美是从"的外交行为模式,以及冷战后依靠美国、追随美国的"借船出海"政策构想,都不过是日本政治外交的权力等级意识的政策化和行为化。因此,日本的政治文化和外交理念可以说是典型的强权政治思想。
2、关于日本政治外交的文化解读。如果将日本外交的政策行为作为一种历史产物和文化现象,并从政治、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元的视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日本政治外交的思维模式具有矛盾多变、两极分化的性格特点,如:菊花与刀、樱花与祭、谦恭与狂傲、勤俭与奢华、彬彬有礼与狂野残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日本的政治文化及其行为模式具有某种未成年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如:好勇斗狠、以力服人,只在乎自己的尊严名誉,视弱者的生命如草芥;更易于接受并信奉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对强者尊崇和埙服,对弱者残暴和野蛮。未成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的简约化,虽然能在等级分明的权力结构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和利益,但在复杂多变的历史进程中往往难以辨别自己的多重性社会角色,无法理性地分析和全面把握自己的历史作用。如:只记得东京大轰炸、广岛和长崎的“原爆”,却讳言或否认南京大屠杀、细菌战和毒气战;只强调自己“受害”的痛苦,却回避首先作为“加害者”的事实和责任;颠倒了历史演进的先后顺序和因果关系。以“受害者”的“自我定位”、“主观定位”,淡化、掩盖和取代首先是“加害者”的“历史定位”和“客观定位”。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日本外交的政治文化是一种“面子文化”,有“羞耻感”,无“罪恶感”。它把外在的评价标准作为唯一、至上的参照系,把面子看得比事实、公理和正义更重要,在是非曲直面前,首先考虑和维护的是尊严、名誉。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或罪行,既不是明辨是非、汲取教训,也不是反省和道歉,以得到受害一方的宽恕和原谅,而是想方设法推卸自身的责任,以保存面子和名誉。日本右翼分子在侵略罪责问题上扬言“不道歉即无罪”,“不认罪即爱国”,恰恰反映了“面子文化”的非理性思维所导致的历史观念和是非标准。不成熟的心态和非理性的思维模式又导致在逻辑推理上的简约化和价值取向的二极化,在重大价值选择面前作出要末“全部”、要末“全不”的两极判断和单一抉择。在文化心理和潜意识上,更倾向于否认侵略罪行的错误言论和接受逃避战争责任的历史观念。
3、"暗渡陈仓"、"瞒天过海"的外交策略运用。百年来的日本近现代外交史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日本外交善于利用细枝末节以模糊主要目的,用表面假象掩盖真实意图,以次要利益交换核心利益,通过策略的运用以达到战略目的。从这一点上来看,日本外交比作为发明者的中国人更精于三十六计。尤其是后冷战时代,日本右翼势力屡次在历史问题上挑衅,伤害周边国家人民的感情,并利用邻国关注参拜靖国神社、历史教科书等问题之机,不事声张地大幅度调整安全防卫政策,使日本自卫队在质量建军的同时,不断向海外派兵;将防卫厅升格为"省",自卫队改名为"军",修改和平宪法第九条都已列入政治日程;借朝鲜 "核威胁"大做文章,顺理成章地部署起导弹防御系统和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积极帮助和推进美国在亚太地区以及台海"有事"时的军事部属的调整;在防卫白皮书上鼓吹中国军事威胁,与美国一道反对欧盟对华武器解禁。
4、远交近攻的行为模式。在中日关系方面,2004年年底,日本政府向李登辉发放来日签证,制定"新防卫大纲";中日双方在东海油气田的勘探和摩擦加剧;日本直接与中国争夺,致使中俄规划已久的安大线流产。2005年2月9日,日本政府宣布将右翼团体在钓鱼岛修建的灯塔收归"国有";2月14日,日本官员又宣称从4月开始日本渔民将到只有礁石的"冲之鸟岛"周边海域捕鱼;3月,日本外相扬言停止对华援助。4月5日,文部科学省批准了严重歪曲历史、美化侵的扶桑版历史教科书。在如此集中的时间段里,制造出如此之多的"火点"、即使放在中日建交以来的大背景中考察,也是前所未有。
在国民感情上,日本政府成功地诱导和激化了反感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日本媒体大肆渲染在日中国人的犯罪问题,2004年亚洲杯上中国个别球迷的过激行为迅速通过各媒体的报道广为人知,引起日本国民对中国的强烈反感。2005年中国民众反对日本"入常"、抵制日货的活动,被日本渲染成"反日"。日本内阁府2004年10月《有关外交的舆论调查》表明,日本国民认为"日中关系不好或不太好"的人占61%,对中国"没好感或不太有好感"的人达58.2%,都是迄今为止最糟糕的。政府操纵下的国民意识为日本政府出台强硬对外政策乃至修改和平宪法等国家战略的根本性转换奠定了社会和民意的基础。
从更为广泛的全球战略的大背景考察日本政府对外政策,可以更清楚的看到其试图遏制中国的战略走向。2005年2月19日,美日安全磋商委员会在华盛顿举行2+2会议,并发布联合声明,将台湾问题列为美日的"共同战略目标"。中国对美国政府在台海问题上的一贯态度并不感到意外。问题在于日本政府终于撕下了遮遮掩掩、吞吞吐吐的暧昧面纱,明确表示将与美国合作干预台海问题。这表明日本政府经过反复考量,认为公开其"在世界的范畴里考虑日美同盟"而不必顾忌中国反应(小泉纯一郎语)的新国家战略的时机已经成熟,其重要目标之一就是遏制中国。借助美日同盟共同关注台湾,恰恰是最好的契合点和突破口,因此台湾很可能是日本对华新遏制战略的关键所在。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让日本受益良多的同时,日本人却最终选择了遏制中国的战略。可以说是本次美日共同声明和日本对华外交政策行为所传达给我们的一个最明确的信息。
二、日本外交的最大挑战:如何处理对华关系
随着联合国改革方案的提出,扩大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再一次成为国际政治的热点问题。日本政府也大张旗鼓地展开了又一波联合国外交,外务省不仅表示要增加近年来持续减少的对外开发援助,以争取占联合国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票,而且指令驻外大使积极活动,敦促住在国政府支持日本出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以此作为评价大使工作业绩的标准。然而令人大惑不解的是,在这个日本最需要国际社会支持的时候,日本外交却反其道而行之,与周边诸多国家在多个问题上发生摩擦,使日本的周边关系骤然变得紧张起来。面对这样一个近在咫尺、但却似乎越来越令人看不懂的日本,人们不禁要问:日本政府怎末了?究竟想要干甚末?
2004年,由于小泉首相在任期内以公职身分第四次参拜靖国神社,致使中日政府高层互访在中断近4年之后的今日仍然无法恢复。尽管中方做出极大的努力,促成了双方领导人在国际会议的场合见面,但日本政府随后为台独分子李登辉发放入境签证,再一次给中日政治关系蒙上了阴影。日本对华外交发出的这些混乱的、前后矛盾的信息,不能不给人一种言而无信的感觉,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人民对日本政府的不信任感。
2004年10月以来,日本政界和媒体大肆炒作对华ODA问题,以"中国威胁"、"中国不感谢"、"中国应该毕业"等理由,表明将要停止对华ODA的政策意向。1 2005年2月,日本外相明确表示要与中方就停止对华ODA问题进行协商。2显然,面对中国的蓬勃发展,日方过度竞争意识走强,试图利用ODA的"开关和杠杆"作用牵制中国发展的战略意图日趋明显,使得本来有利于中日双赢的ODA反而成了日本国内某些势力"妖魔化"中国的工具,成为中日关系中一个新的摩擦点。
在领土和资源的争端上,日方不断就中方进行海洋科学考察和东海大陆架资源开发提出抗议和交涉,租用瑞典船只在东海进行资源勘探,并为自行制造勘探船拨款247亿日元,另外拨款129亿日元用于东海资源勘探与开发,并批准日本企业在东海的矿业权。同时拒绝中方共同开发的建议,要求中方交出东海大陆架资源的相关资料,否则就单方面进行开发。日本政府设立了由外务省、国土交通省、经济产业省组成的"联络会议",研究解决日本最南端的冲鸟岛问题的措施。自民党也成立了"海洋权益特别委员会"。3无论是在俄罗斯输油管道问题上,还是在中东、中亚能源开发问题上,日本政府都摆出了一付在能源问题上积极争夺、志在必得的架势。此外,日本政府于2005年2月决定把右翼团体在钓鱼岛上建造的灯塔作为"国有资产"由海上保安厅加以接管,试图单方面加强对钓鱼岛的控制。冲绳石垣县甚至图谋设立"钓鱼岛(日方称为尖阁群岛)日"。文部省2005年4月批准的扶桑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竟然将钓鱼岛划为日本领土。日本政府不惜以单方行为,用伤害对方国家人民感情的方式激化领土争端,给人以一种其势汹汹、咄咄逼人的感觉。
在安全方面,日本政府于2004年12月发布了新的《防卫计划大纲》,将"国际活动"规定为自卫队的基本任务之一;制定了"西南诸岛防卫计划",加强在西南诸岛的兵力部属(增兵2个中队)和兵器配置(f-15战机取代f-4战机),将军事安全的防卫重点转向中国,在《防卫计划大纲》和《防卫白皮书》里公开把中国视为"威胁";防卫厅甚至探讨了可能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的三种态势。4 2005年2月,美日安保2+2协商委员会首次在联合宣言里将台海列为"共同的地区战略目标",日本防卫厅事务次官守屋武昌声称这"只是确认了既有方针"5。一方面,日本政府把以往深藏不露、刻意模糊处理的潜在意图公开表达出来,不仅暴露了日本对台湾的野心,也表明其联手美国干涉中国统一的战略意图,更向"台独"分子发出了错误而危险的信号;另一方面,日本对台政策的公开化,也证明此前对日本地区安全战略的分析推测大体上是准确的,并为国际社会观察分析今后日本外交安全战略的走向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国际舆论认为:美日在双边安保同盟的架构内处理台海问题的预警机制进入了新阶段。6更有甚者,在与中日双边关系并无直接联系的欧盟对华军售解禁问题上,日本政府以首相、外相出面的方式多次公开表示反对,并竭力在暗中与美国联手屡屡发难,阻挠欧盟对华军售解禁。这一无所顾忌、横加干涉的态度,是不是预示了日本对华外交在方式手段上将日益强硬的趋向?而前述种种"政冷"的表现导致中日双方在战略利益上的碰撞导致政治、外交、安全关系的降温,是不是又反映了后冷战时代日本政府唯恐中国的发展强大,有意制造"安全威胁"、"假想敌",处心积虑试图遏制中国的深远战略意图呢?鉴于中日两国在战略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层面上存在着冲突和碰撞,而不能仅仅归结为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习惯的差异,所以我们有必要超越具体的事务层面,从战略的高度和地区与世界的维度来分析中日关系中的基本战略问题,并制定恰当稳妥的对日政策。
与此同时,尽管中日两国之间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各个领域的人员交往达到了空前的广泛和频繁,但国民之间感情的"恶循环"也在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2004年秋发表的社会调查显示,53.6%的中国人对日本感到"很不亲近"和"不亲近",其原因为"日本近代侵略过中国"的占26%,"日本至今未认真反省侵华历史"的占61.7%。这一最新调查数字似可说明,日本国内错误的历史认识对于中国人民感情的伤害,已经超过了日本侵华历史记忆本身。无独有偶,日本内阁府2004年10月进行的舆论调查也表明,认为"日中关系不好或不太好"的日本人为61%,对中国"没有好感或不太有好感"的为58.2%,分别比上一次调查增加了18.1%和10.2%。显然,日本右翼势力已经成功地诱导和激化了反感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被操纵和诱导的社会舆论和国民意识为日本政府出台强硬对外政策乃至修改和平宪法等国家战略的根本性转换奠定了社会和民意的基础。中日两国国民在心理感情上的互不信任和距离感越来越大的这一发展趋势,及其对中日关系未来发展走向的影响,不能不令人感到犹虑和担心。
中日关系在政治、安全、领土、资源、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摩擦和冲突不能不影响到此前被称为"经热"的中日经贸关系。一方面,中日贸易额大幅度增长,2004年达1678.7亿美元,比上一年的1335.74亿美元增长26.4%;对华贸易占日本外贸的比重不断上升,其中对华出口占日本出口总额的20.5%,从中国进口占日本进口总额的14.1%;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7 这就使得经贸、市场等因素在调整中日关系方面的作用日趋强化,为中日关系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中日贸易在中国外贸中的比重呈下降的趋势。从1985年的30.4%降为2003年的15.7%;其中对日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2.3%降为13.6%,从日本进口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从35.6%降为18%;2004年中国外贸总额为11547.4亿美元,同比增长35.7%,成为位居美、德之后的世界第三贸易大国;而对日贸易1678.7亿美元,同比仅增长26.4%,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下降为14.5%,低于中国对欧盟贸易(总额1772.8亿美元,同比增长33.6%,占15.4%)和对美贸易(总额1696.2亿美元,同比增长34.3%,占14.7%),降为第三位。8日本已经不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政冷"的情况下,"经热"成为保持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动因,相对而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抵消了"政冷"的负面影响,如果对日经贸关系在中国外贸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也将相对减弱。如果说,中日关系的"政冷"已经开始影响到"经热",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一趋势恐怕还将持续下去。那末,这一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对中日政治外交安全关系乃至中日关系的全局和未来走向将会产生何种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并加以认真研究的。
在历史问题上,由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将于4月上旬出版的新历史教科书继续否认侵略战争罪行。教科书污蔑说,中国人“由于受到通过暴力实现革命的苏联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出现了过激的特点,抵制日货、袭击日本人的排日运动活跃”。日本发动“9?18”事变,占领东北三省的原因是由于“中国排日运动激烈”。由于“共产党~~潜入国民党内部,大肆推进将日本引入战争的破坏和挑衅活动。”因此中日战争是“由共产党挑唆引起的”。卢沟桥事件是由于“中国一侧对日持续射击,进入战争状态”。1937年8月在上海也是“两名日本士兵被射杀,以此为契机,日中间冲突全面扩大”,“发展为以后8年间的日中战争”。似乎日本在战争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是被动和被迫的,战争的责任似乎完全在中国。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有2000多万人死亡,其中南京大屠杀就杀害30多万中国人。对此,教科书只字未提,反说,“没有一个国家在战争中没有任何杀害和虐待非武装人员的事情,日本也不例外。”而且竭力否认南京大屠杀,在注释中写道:“在后来的东京审判中,认定这时日本军杀害多数中国民众(南京事件),关于这一事件的实际情况在资料上也出现了疑点,有各种各样的见解,现在仍在争论”。并认为台湾“在中国统治之外”,中国从没有对台湾行使过主权,与“台独”一样都希望把台湾与中国分裂出去。与2001年通过的教科书相比,否认和美化侵略战争的提法更加露骨。令人遗憾的是,这种错误的观点在日本能堂而皇之地写进教科书,日本教育当局居然给予审定批准。人们不禁要问:用这种反映军国主义分子观点、歪曲历史的教科书教育中学生,到底要把青少年引到哪里去?难道还想让他们重蹈二战的覆辙?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实质,是日本能否正确对待过去那段侵略历史,并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年轻一代。日本只有正视侵略历史,将历史真相原原本本地告诉年轻一代,才能真正汲取历史教训,与亚洲近邻友好相处。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教科书事件之后,日本政府已经承诺:在涉及到邻国的历史问题上,将考虑邻国的感情和意见进行处理。但2001年和2005年歪曲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教科书通过审定的事实却告诉我们,日本政府没有遵守诺言。人而无信,尚且不知其可,何况国而无信乎?
三、日本外交:四面出击
除了中日关系的紧张之外,日本与其它邻国的关系也急剧恶化。在对俄关系上,俄国政府本来于2004年表示,准备在1956年俄日宣言的基础上,归还齿舞、色丹2岛给日本,然后签署俄日和约。但由于小泉首相到日俄有争议的北方四岛视察,故意向俄国示威。2005年3月11日,日本国会两院又通过决议,提出签署俄日和约的条件,不仅要求俄国一揽子归还北方四岛,而且对"其它北方领土"也提出主权要求,使得俄国总统普京和外长拉夫罗夫已无限期推迟本应于2005年春季进行的访日之旅。
在对韩关系上,日本驻韩大使公开表示独岛(日本称竹岛)是日本领土,岛根县议会2月22日提出设立"竹岛日",加上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将于4月上旬出版的新历史教科书继续否认对朝鲜半岛的殖民统治罪行,激起了韩国人民的强烈抗议。韩国民众在日本驻韩大使馆门前抗议示威,或断指、或自焚、或烧毁拟制的日本教科书,对日本政府的错误行径表示极为愤慨。韩国总统卢武铉发表"告国民书"强调,宁可损失经贸利益,也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政府决不坐视日本将侵略历史合法化。日本过去对侵略历史所作的道歉应以真诚的反省为基础,并且应当付诸实际行动,将通过外交途径坚决要求日本停止歪曲历史。3月4日,韩国政府宣布无限期推迟外长访日,并加强了对独岛的警备,允许国民登上独岛,针锋相对地给日本以反击。韩国统一部长官郑东泳3月22日在汉城指出,日本要想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就必须得到邻国的信任,“首先应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因为日本“是否为真正谋求和平的国家使人疑虑”。韩国政府已决定展开外交活动,阻止日本进入联合国安理会担任常任理事国,韩国驻联合国大使已公开表述了这一立场。而且由于日本扶桑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把钓鱼岛、竹岛都纳入日本国土,国际舆论认为:教科书令日本远离亚洲各国,对中日、韩日关系产生消极影响。9
对于日本外交安全战略的外向扩大、急于干预国际安全事务的趋势,东盟国家也保持着高度的警惕。马来西亚政府就出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理由,拒绝了日本派军舰进驻马六甲海峡打击海盗、维持海峡航道安全的建议。10
从更为广泛的全球战略的大背景考察日本政府对外政策,可以更清楚的看到其试图在亚太地区遏制中国的战略走向。2005年2月19日,美日安全磋商委员会在华盛顿举行2+2会议,并发布联合声明,将台湾问题列为美日的"共同战略目标"。中国对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一贯态度并不感到意外。关键在于日本政府终于撕下了遮遮掩掩、吞吞吐吐的暧昧面纱,明确表示将与美国合作干预台海问题。这表明日本政府经过反复考量,认为公开其"在世界的范畴里考虑日美同盟"(小泉纯一郎语)的新国家战略的时机已经成熟,其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背靠美国、遏制中国。借助美日同盟共同关注台湾,恰恰是最好的契合点和突破口,因此台湾很可能是日本对华新遏制战略的关键与核心。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让日本经济受益良多的同时,日本政府却最终选择了遏制中国的战略。可以说是美日同盟关系调整的过程中传达给我们的一个最明确的信息。
总之,也许是由于中美关系、台海局势、朝核问题以及地区安全形势的起伏多变的缘故,使日本政府过高地估计了本国在地区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对周边国家采取了居高临下和强硬对抗的态度,这就使得国际社会不能不对日本是否具有担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资格,是否能担负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责任,产生了挥之不去的疑问。日本政府果真认为单靠美日同盟关系,甚至不惜与周边国家关系紧张,就足以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并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吗?难道没有亚洲国家的支持,日本凭借其"支票外交"、"撒钱外交",真能代表亚洲地区,真的就能"买"来一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吗?还是听一听日本人自己是怎样说的吧。日本前驻联合国大使谷口诚认为:日本政府应该采取"更加独立、积极的亚洲政策。否则就没有前途可言。"一旦"日本被亚洲抛在脑后",一旦"日本的地位与经济力量下降。对美国还有甚末用?"11所以,奉劝日本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推行政治大国外交的时候,还是要三思而后行。
1 参见,林晓光《突然炒作欲何为 众说纷纭ODA》,《外国问题研究》2005年1月。
2 《日本经济新闻》2005年2月13日。
3 "日本开始加强保护海洋权益",《朝日新闻》2005年3月4日。
4“日本的军事扩张”,[英]《简氏情报文摘》周刊,2004年11月16日。
5 中央社北京2005年4月25日。
6 加.《汉和防务评论》,2005年3月。
7 参见,日本经济产业省2004年度外贸速报。
8 参见,中国国家统计局2004年经济发展统计。
9 路透社东京2005年3月17日电。
10 法新社吉隆坡2005年3月17日电。
11 "小岛之争损害了东京与汉城的关系",《纽约时报》2005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