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东海领域的一处石油天然气钻探开采现场。
在中日特殊关系的背景下,如果东海争端能够寻求一个较为妥善的解决办法,对于解决中日间其他争端,将具有相当的示范意义。反之,则可能成为中日之间又一个长期难解之结。
7月7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毅紧急召见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当日,日本租用一条挪威科考船,在东海日方单方面主张的所谓“中间线”以东的中日争议海域,开始进行海底资源调查。
中国在东海勘探开采油气资源,为时已久,日本方面突然发难却自今年始。5月27日。一位《东京新闻》的记者和一位日本大学教授乘飞机对中日东海争议海域尤其是春晓油气田附近进行了考察。随后,包括《读卖新闻》、《朝日新闻》在内的诸多日本主要媒体开始发难,声称中国侵害了日本的海底权益,并指责日本政府软弱。
半月之内,东海海底资源之争两次上升到政府的层面。6月22日,中国外长李肇星在青岛同日本外相川口顺子举行会谈时,建议两国共同开发海上天然气。也就是说,中方仍然坚持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然而,川口表示担心中国可能“侵害”了日本的海底资源权益,要求中国提供“春晓油气田”等中国在东海海域专属经济区内开发的一系列海底油气田的具体位置、掘井深度以及其他试验开采数据等有关的详细资料。
“春晓油气田”的开发,为中外合资,其中就有著名的壳牌公司的股份。去年8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还曾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参与此项开发的各方代表,媒体报道颇多。日本若有异议,当时为何沉默?
也有人指出,日本租用科考船进行调查一事发生在中日关系史有重大意义的7月7日,表明日本政府的立场已趋强硬。
在日本科考两天之后,韩国媒体爆出:韩国石油公社租用另一艘挪威船只,也对黄海大陆架油气资源进行了考察。韩国的介入使得这一带海域问题更加复杂化。
矛盾为何升级?
对于中国而言,虽然与从南海到东海,与多个国家都有领海争议,但关于中日领海争议的解决,此前长期并未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因为中国的陆上边界尚未完全与邻国谈判完毕,并且,相对于陆权,国民对海权的意识有些淡薄。
事实上,中国早在70年代就已开始了对东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中国地质学界泰斗李四光生前预言,中国油气资源的未来在东海。据了解,东海的油气储藏量达77亿吨。其中,去年完成了一期工程的平湖油气田每天为上海的80万户居民供气,在华东电力空前紧张的今日更显珍贵。
东海蕴藏油气资源,日本并非直到今日方知,但却一直没有过开采的举动。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开发处的刘奎对本刊说,今年日本立场转变之前的10年内,中方在东海的油气开发没有受到干扰。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吴强指出,因为历史问题,日本一直未在东海问题上采取主动。
但是,在右翼势力占据日本政坛上风的今天,历史渐行渐远,日本政府、学界和媒体的声音已经趋于统一??东海油气资源,不可放弃。
双方的争议,在于各自对海洋专属经济区的划分。
东海最宽的海域,不过360海里。如果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关于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规定,东海至少有40海里宽的争议海域。
与日方坚持的“中间线”原则不同,中方坚持的大陆架自然延伸法则。二者的标准不一,造成至少相当于3个浙江省面积的海域的争执。尤其是在海底蕴藏丰富油气资源的海域,争执尤其尖锐。
其实,这一事件的背后,无非是国家利益的争夺。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使原本存在的分歧更加扩大化。
中日之争渔翁得利
《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说,中俄有关“安大线”的合作意向,已于6月30日正式终止。当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刘古昌与俄工业和能源部部长赫里斯坚科进行了会谈。在讨论中俄能源合作等问题时,赫里斯坚科正式宣布俄政府决定放弃安大线计划。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连同日本主张的安纳线(即北线)也一起否决了。
众所周知,“安大线”的搁浅,与日本的竞争密切相关。问题是,日本在这场竞争中逐渐占得上风之后,俄方曾抬高了“安纳线”的价格,从100亿美元到130亿美元。
如果说在日本介入“安大线”之前,中方掌有相当主动的话,现在的主导权却把握在了俄国人手里。中日鹬蚌相争,却各有重大损失。这值得中日两国冷静反思。
显而易见的是,作为近邻,同为资源依赖型国家,加强合作比加强竞争于双方均更有益。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周永生对本刊说,类似的观点,双方都有学者提出。但在政府的实际操作层面上,却难以实现。
3年之前,日本“综合资源能源调查会”曾提交一份报告,认为应从亚洲的整体环境考虑日本的能源安全保障问题。报告认为,到2020年,亚洲地区的能源需求将占世界总需求的1/3。如果日本、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为争夺石油而发生纠纷,对谁都不利。
他们提出,应创建一个亚洲共同的石油储备体制,而这个石油储备体制的构筑,必须要有中国的参与。
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专家对本刊说,日本在打造东亚经济共同体时也曾邀请中国参加;中国在与东盟举行谈判之前也希望日本与中国共同参与。结果却是,中日分别与东盟签署了相关的经济协议。
寻求有示范意义的争端解决机制
从历史上来看,边界问题的解决,贯穿着两条不成文的原则:其一、国力可以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其二、边界争端的解决,都是在争议双方关系良好之时。这些,可以在中俄、中印、中越等边界问题的谈判中得到印证。
尽管中日双方民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育交流达到前所未有之紧密,中日两国政府的高层交往却已被双方冷冻。
小泉纯一郎未以日本首相的身份访华已有3年之久,而胡锦涛和温家宝在分别当选国家主席和国务院总理之后也再未接受过日本的访问邀请。
参与了“春晓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原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工程师张抗教授认为,中日媒体都有危险的情绪。
来自历史的情结和来自现实的舆论压力,给中日双方试图通过协商谈判以解决东海油气田争端,都带来了极大难度。这是不同于中国与邻国的陆上边界争议之处。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对外关系研究室主任金熙德研究员指出,领土、领海、资源,因为“寸土寸金”,双方可以回旋的余地很小。
但在中俄边界问题上,俄罗斯总统普京曾经表示,与中国的边界谈判问题的解决,需要双方作出“某种妥协”,在协商的基础上、照顾到两国的利益作出共同的决定是重要的。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实践都是有的”。也正基于这样的思路,双方最终于2002年12月确定了解决领土问题的原则。
由于上述争议的解决过程与结果,并未过多向外界披露,舆论和民意的反应较为平稳。同时,中俄双方从政府到民间的友好态势,也为争议解决提供了宽松环境。
但是,吴强认为,中日争议的解决难题就在于,双方都在几乎透明的环境下来交涉,由于民意的牵制,要想顺利地取得共识“简直是不可能的事”。这就注定,在中日之间,类似于东海油气争端这样的纠纷,可能是旷日持久的。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邱震海认为,解决此类争端的渠道不过三种:武力、和平的双边谈判和国际仲裁(通过联合国或国际法庭)。
当前的国际环境,武力当然不是解决之道,而通过国际法庭也伤和气。日本已在向联合国申请要扩展它的大陆架,联合国是不是会允诺日本的这个要求,世人拭目以待。剩下的,只有和平双边谈判一途。这也是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毅提出的主张。而这需要智慧、耐心,更取决于双方的诚意,同时,需要两国民间为政府解决争端营造相对宽容的环境。
同时应该看到,虽然存在着巨大难度,在中日之间特殊的关系下,如果东海争端能够寻求一个较为妥善的解决办法,对于解决中日间其他争端,将具有相当的示范意义。反之,则可能成为中日之间又一个长期难解之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