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946年日侨在葫芦岛码头等待遣返回国。(历史资料照片)

   新华社记者 肖红 魏运亨 吴谷丰 
 
  引言:59年前,1946年5月7日,汽笛鸣响,两艘轮船缓缓驶离中国辽宁西部的葫芦岛港,2489名日本侨民和战俘从这里踏上了遣返回国之路。
  此后3年,仅仅从这个当时鲜为人知的小港,就有超过105万日本人被遣返回国。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对战败国侨民最大规模的遣返行动之一。
  纵观整个二战,法西斯侵略军铁蹄过后,大批平民随后向被侵略国家的国土挺进。他们侵夺土地、霸占资源、垄断当地市场,起到了服务本国侵略国策的作用。战败后,大批移民被战胜国遣返。风雨惨淡、络绎于途,他们又度过了人生中一段惨痛的岁月,成了本国侵略国策的牺牲品。
  近60年风风雨雨,从葫芦岛被遣返的百万之众星散在日本各地,仍健在的也多已年逾古稀,但他们没有忘记中国人,没有忘记葫芦岛,没有忘记他们心中的“再生之地”。
  日本少年:中国人的善良温暖了我的心
  如豆烛光下,瘦小的日本少年间濑收芳苏醒过来,发现一位中国老奶奶在不停地用热水擦拭自己的双腿。
  “老奶奶的善良温暖了我的心。”60年岁月变迁,当年的日本少年间濑已经成为年逾古稀的中国古代史教授。少年时代那段亡命旅途中收获的善意和恩情,却始终在他的记忆中萦回不去。
  那是在1945年,日本已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11日,时年15岁的间濑收芳和120多名日本少年“开拓团”团员,其实不过是被征调抵挡苏联红军的诱饵兵,向着东南方拼命奔走数日后,来到石头村(现黑龙江宁安市石头村)。这时,他们已是饥渴交加。
  因体力不支,瘦小的间濑收芳晕倒在村口。深秋的黑龙江,天气已经转凉,醒来的间濑却感到人间的温暖。夜里,老奶奶一家人都睡在冰冷的地上,却让虚弱的间濑收芳舒服地躺在炕上。
  间濑收芳回忆说:“我们这些孩子因为得到了石头村老乡的照顾才得以生存下来。老奶奶的善良不但温暖了我的心,更让我获得了新生。”
  和间濑一样,120多名日本少年被石头村村民三个一群、五个一户安置下来,在这个地图上都没有标识的小村,度过了一个安全、温暖和改变命运的夜晚。
  次日清晨,这些日本少年带着善良的石头村村民赠予的干粮又上路了。一路奔波,他们过长春,到葫芦岛,从这个小港被遣返回国,彻底告别了给他们留下复杂记忆的中国和一段沉重的岁月。
  后来成为作家的田原和夫也在这120多人中间。“为什么我们当时还是孩子,就卷入了这场战争?我想写一本书,写出石头村村民热情周到地照顾我们???可以说是敌国的孩子,想把这感谢之情写出来。”田原和夫的回忆就是他后来的著作《满苏边境,15岁的夏天》。
  作家国弘威雄曾经写过百多部剧作,并自己筹资拍摄了纪录片《葫芦岛大遣返》。老人于2002年去世,留下的遗愿就是拍摄一部名为《石头记》的电影,记录自己经历的石头村之夜。丈夫去世后,夫人国弘佑子(见右上图)仍在为这件事奔走,“就是想把历史记录下来,原原本本地告诉后人”。
  中国人民:以德报怨,救济危难,协助遣返日侨顺利回乡
  移民,是日本侵略中国国策的重要补充。20世纪前40多年,日本有组织、分批次地向中国东北地区大规模移民。通过移民大量掠夺土地矿产资源,垄断市场,遏制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这种蓄意的移民行动成为战后近200万日本侨民滞留中国的肇始。
  “眼看冬季将临,约80万(日本)难民拥挤在南满一带,无食物、无住所、无钱,陷入绝境。”这是1945年9月2日,长春日侨会发给东京的电报文。事实上,日本战败投降后,日本政府采取了将移民丢下不管的“弃民政策”,居住在东北各地的日本移民四处溃逃,归国无望,只能在难民收容所里苦挨岁月。
  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张志坤和研究人员关亚新介绍说,1945年9月29日,中美联合参谋长会议在致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的备忘录中,首次提到了“东北(满洲)日本人遣送计划”。10月25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共同制定了《中国战区日本官兵与侨俘遣送归国计划》,决定先遣返关内的日本侨俘,再遣返东北的日本人。
  1946年初,经有关方面反复协商,决定由东北民主联军负责经朝鲜遣返丹东的7.5万日侨,苏联红军负责直接遣返大连的27万日侨,而在东北地区的其他全部日本侨民将集中到葫芦岛分批遣返。
  当时负责日侨俘管理的李修业撰文回忆说:“为保证日侨健康,我们在各集中待运站设置了急诊医疗所,选定有经验的日侨内外科医生担任治疗,由各地方政府供应药物。……行车途中,我们都按时供应干粮和茶水,各地待运站都及时供应必要的粮食、菜蔬和柴火。”
  日本一家学术机构自己编撰的史志中也记载:“战争后期……,中国人对满洲国,进而对日本人的反感情绪不断增长一事乃是事实……但是,并没有发生由于战争结束对日本人进行民族报复的事情,倒是各地的中国人、朋友们,同情日本人的悲惨处境,救济危难,庇护以安全,或者主动给以生活上帮助的事情层出不穷。”
  目前居住在日本取访市的遣返日侨金子善邦回忆等待遣返的岁月时说:“当时我还是个少年,每天祈盼早日与家人见面,葫芦岛人就教我在码头上钓鱼,当我肚子饿没钱买东西吃的时候,这些好心人给我许多吃的,他们对我很好。”
  甲斐国三郎是当时日侨俘葫芦岛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负责为遣返船只筹集粮食,特别是当时少见的蔬菜和大米。“这是我在那个时期做的一件大事,而在这一大事中,我不能不感谢当地的中国人。”
  后来一直致力于中日友好的杂贺一人当年是被好心的葫芦岛人给的一根大麻花挽救了生命。2002年重游葫芦岛,看到服务员特意准备的大麻花,老人泪流满面。
  《熄不灭的火焰》、《仔羊们的战争》、《葫芦岛大遣返》……从这里离开的日本人写下多部著作,回忆他们当年的特殊经历,控诉军国主义的愚民和弃民政策。
  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
  时光荏苒,当年的小渔港葫芦岛今天已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而59年前的那段往事却仍然留存在这个城市的记忆里。在市中心的龙湾公园里,6棵繁茂的银杏树和一块刻着“恩”字的石碑格外引人注目。
  树和碑是耄耋之年的茶道博士、现居日本北海道的佐佐木宗春老人特别捐资种植和镌刻的。2001年和2002年,老人曾两次回葫芦岛寻找当年的救命恩人。
  恩人没有找到,但看到葫芦岛巨大的变化,老人特意留下树和碑,寄托对恩人的感谢。
  已是73岁,曾经见证了大遣返,仍居住在葫芦岛的陈云生老人回忆说:“当时日本人战败了,但咱们中国人仁慈、宽厚。对他们不侵犯、不报复,把他们都放回去了。”
  中共葫芦岛市委宣传部长钱福云还记得国弘威雄说过的一段话:“不知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只是模模糊糊地知道,而不是详细知道那场战争是什么样的战争?现在日本有2/3的人是战后出生的,我觉得有必要让这些人重新认识一下战争留下的灾难。”
  谈到这段历史,中共葫芦岛市委书记张东生说,葫芦岛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承载了特殊的历史使命。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日本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造成了伤害,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葫芦岛大遣返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以德报怨、不计前嫌的博大胸怀。往事重提,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距离当年第一批遣返日侨离开中国整整59年后,在葫芦岛港的遣返旧址矗立着一座碑,碑文中写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面向未来,以史为鉴,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再战。”
  (据新华社沈阳/东京5月6日电)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5月07日 第四版)

遣返时间表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关于我们|援助共建|相关网站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 ◇上海市第四、五届优秀教育网站 ◇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首批会员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顾问◇世界华人保钓联盟顾问

918爱国网目标:收集整理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图文视频历史资料  建设记录民间对日索赔历程的最全面的网络数据库

918爱国网宗旨:将中华民族的贡献昭告世界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后代
2000-2020 CHINA918.NET 918爱国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1735号 ◇沪ICP备05012664号
总编微信号:wuzuk918   编辑部电话:13341989448   邮箱:china918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