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的发展是不以领导人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为中日关系发展设置“死结”、障碍,是不能阻挡中日两国间平等互利合作的发展的。为改变中日关系“政冷经热”的不正常现状,就近期中日关系的课题展开讨论具有重要意义。
1, 共同维护两国关系发展的大局,防止“政治冷”损害“经济热”
中日“政治冷”已经开始对“经济热”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某个直接面向国民的大型经济项目需要引进欧日等国的先进技术,导致在网上出现反对引进日本技术的签名运动。尽管在大型经济技术合作项目上进行合作更能发挥中日经济互补性、更能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利益,理应按照经济技术的合理性进行科学判断与决策,但在事实上却难免受到两国政治关系和民众情绪的影响。
此外,中日政治关系的冷淡与摩擦正在导致两国国内针对对方的反感情绪日益强烈,而当情绪化倾向膨胀到一定程度,激化到一个“临界点”,难免导致“行动化”,必将影响到两国开展正常贸易和中国吸引日资的环境和气氛,很可能从根本上伤害两国经贸关系,损害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日政府对“政治冷”给两国经贸关系可能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应持有足够的估计,特别是日本方面需要清醒地认识由于历史问题等所导致的中日关系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政治上、外交上珍视、维护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势头。
为了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我们需要努力使两国人民了解中日经贸关系对两国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日方需要将“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仅不构成什么‘威胁’,反而带动了日本经济的复苏”的真实情况告诉广大国民;我们还要对有可能危害两国关系的事态努力做到事先防范和及时处理,避免出现中日经贸关系发展受到两国政治关系发展滞后的束缚和损害的局面;我们还要进一步推动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在一两年内使两国贸易规模进一步推上1500亿美元的水平。
2, 扩大地方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中日两国尽管在中央层次出现了首脑互访中断,高层往来减少的冷淡现象,但是在地方层次上的“高层往来”仍相当活跃。目前中国除青海、贵州、西藏以外,所有的省(或自治区)都有城市与日本相应的县市结为友好城市,共计220对。两国的省、(日本的)县、市等地方官员及经济界的相互交流十分活跃,并且日益务实,从相互友好访问扩展到经贸、科技、文化、教育、医学、市政建设及地方媒体等广泛领域。
特别需要指出“振兴东北”对于我国来说不仅仅是某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意味着中国进入新一轮重化学工业化的全国性问题。2003年中国政府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的方针以后,东北地区各省、市的地方领导纷纷前往日本开展招商活动,日本经济界人士也频繁来到东北地区进行考察。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成功地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至今仍然在重化工技术领域保持领先于世界的优势。同时,中日两国地理的接近非常适合于两国在重化学工业、也就是所谓“重厚长大”产业领域的开展合作,这种合作会给中日双方带来巨大利益。与此同时,中国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振兴环渤海经济区依然是中日经贸合作的重要的增长点。
3,大力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
应更加重视文化交流对改善两国关系的特殊重要作用。中日两国虽然近在咫尺,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很不够,应该努力推动能有效地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相互认识和了解的文化交流,实事求是地改进两国媒体对两国关系及对方国家的报道。可以说加强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成了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相互感情的一个关键。
2003年中国已经率先对日本来华旅游和经商的人员采取免签证的做法。为了促进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广泛交流,日方也需要进一步对中国公民开放旅游,简化有关手续,同时改进接纳中国年轻人到日本留学的工作。
4,进一步扩大两国所在的东亚地区的多边合作
尽管中日相互之间的首脑互访中断,但两国首脑在G8、APEC等各种多边外交场合的会见并未减少,两国在多边外交方面的合作反而有所扩大。这主要表现在两国在围绕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中的合作,在中日韩乃至“10+3”(东盟+中日韩)框架内的合作与协调。后者的合作内容已经从经济领域扩展到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而扩大包括中日在内的地区合作或多边合作,既可能为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也有助于改善中日双边关系,使共同推进地区或多边合作成为发展两国关系的“切入点”。
5,加强对日政党外交与议员外交
2004年1月日本自民党政治家访问北京时,中国共产党对外联络部提出,“希望能在中国共产党,日本自民党、公明党间建立起对历史问题交换意见的框架”。这个建议得到了日本自民党、公明党等有关方面的积极响应,自民党、公明党已经提出“日本中国执政党交流协议会草案”。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与日本各个在野党之间的交流也十分活跃,加强中日两国年轻政治家或议员之间的交流活动日益受到重视。日本媒体认为,中国的外交策略正逐渐转向“将小泉排除在外”,转而选择日本政党和国会作为交流对象,中国的对日政策促成了独具一格的“非政府外交渠道”。尽管中日政府首脑层的沟通和交流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当前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吸取中日复交前两国开展政党外交的经验,加强两国的政党外交和“非政府外交渠道”以加强两国间联系,对改变两国政治关系冷淡局面具有积极意义。(冯昭奎)
人民网 2004年0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