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亚洲最大的“慰安所”遗址??南京利济巷2号两次遭遇大火,事后查明是附近居民燃放烟花爆竹火苗蹿上屋顶所致。但经过《国际先驱导报》多方调查发现,失火的深层原因并没有这么简单
再访利济巷2号
没有屋顶了,刺眼的阳光照在乌黑的横梁上,碳式的柱子耸立着……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姚倩发自南京南京利济巷2号原本是一座破旧的建筑,而今因为两场大火,这一烙满历史印迹的侵华日军“慰安所”遗址更显凄凉。
第一场大火发生在2月7日零点20分,赶来的消防车用一个多小时才将大火扑灭,孰料凌晨3点,火又蹿了起来。半个月后,当《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时,依然能感受到大火遗留的痕迹:烧焦的糊味,碳一样黑的横梁。
没有屋顶的遗址
“‘慰安所’?起火的?就那边!”附近一位居民指着不远处的楼房说。
这是一处被繁华掩盖的苍凉地块,低矮的旧式楼房被周围高楼圈起,临街的空地是一个巨大的停车场。穿过这儿,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慰安所”遗址??利济巷2号就浮现在眼前了。几十米之外,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新街口正车水马龙。
利济巷2号是一栋连体建筑,房子一栋接着一栋,房间里除了垃圾还是垃圾,破碎的窗户懒懒地开着。穿过脏乱的通道,屋顶还在滴滴嗒嗒地化着雪水,绿色的厥草顽强地扎根在破旧的墙上。
刚靠近,一股浓浓的糊味呛鼻而来,沿着残缺的木楼梯拾级而上,“咯吱咯吱”地摇晃不停。上到二楼,没有屋顶了,刺眼的阳光照在乌黑的横梁上,碳式的柱子耸立着,还有一堆黑乎乎的架子……
但奇怪的是,靠近停车场的几间房似乎已经被人占用。墙上挂起了空调,有两栋房子间的过道还用崭新的水泥墙连起,里面是卫生间。屋里有人。“你住这儿?”主人茫然地点点头:“是的,我在看房子。”然后便不再多说什么。电线是从外面直接拉进来的,门没有锁,轻轻一推便开,里面有沙发,有床……就是一个家。
曾被划入拆迁范围
据史料记载,利济巷2号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系民国政府杨善庆将军私有财产。日军攻占南京后,在此盘踞并将其更名为“故楼”,实为“慰安所”。
但解放后,真正被确认为“慰安所”却是2003年11月20日的事。彼时,抗战时期曾被侵华日军诱骗到南京充当了三年“慰安妇”的朝鲜老人朴永心,在中日学者的帮助下重回南京,当场指认了利济巷2号就是当年日军的“慰安所”遗址。从那时起,这里也被认为是全亚洲最具代表性的侵华日军“慰安所”遗址,在学术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
也是在2003年,经南京市政府批准,南京长白街科巷地块作为以危旧房为主的旧城改造区,纳入当年南京市土地储备计划,利济巷2号建筑也被划入拆迁范围。后来,经过专家数年呼吁,这处历史的铁证终于得以保留。
经盛鸿是为此奔走的专家之一。这位从1997年开始探究“慰安妇制度”的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凭借一己之力在南京市发现了40多处“慰安所”遗址。在他看来,利济巷是其中最典型、规模最大的。“这里的10多栋房,曾容纳有来自中国、朝鲜、日本等国的‘慰安妇’。”经盛鸿说,虽然这次失火面积约200平方米,是外围的一座楼,不算主要部分,但烧毁的部分也要修复好,做到“修旧如旧”,使它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下来,不然太可惜了。
何时走出保护盲区
“此次利济巷2号失火,归根结底还是缺乏管理主体的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尽管“慰安所”遗址非常重要,它们却既不是文物保护单位,也不是其他法律保护范围内的优秀近现代建筑。因此,谁来管理这些“慰安所”遗址才是当务之急。
对此,经盛鸿也很认同,他无不痛心地表示,利济巷2号建筑的火灾原因是烟花爆竹蹿入,为什么建筑周围不划为禁放范围?这是对利济巷2号建筑管理的疏漏。
经盛鸿进一步表示,2007年根据中央有关部门指示,江苏省和南京市已确定了南京四五处“慰安所”遗址保护名单,利济巷2号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处,但保护方案迟迟没有出台。“现在要赶紧采取补救措施,将遗址具体划归某个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并由南京市财政拨款进行修复,这才是保护利济巷2号的切实办法。”经盛鸿说。
据知情人士透露,火灾发生后,江苏省政府已经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负责应对,但残破的利济巷2号何时走出保护盲区,还不得而知。
艰难的保护之路
如果连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建筑都保留不住,我们怎么对得起受伤害的老人和那一屈辱的历史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姚倩发自南京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说过:“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
同样,“慰安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南京利济巷2号则是中国乃至亚洲被蹂躏妇女的苦难见证。保护“慰安所”遗址,就是保护一段历史,中国人可以在舔舐民族的伤痛与记忆的同时,接受知耻而后勇的教育。
不了了之的保护方案
利济巷2号其实早有一个保护方案。据《国际先驱导报》了解,方案是在遗址上建一座大楼,楼下架空,就是遗址原址保护,楼上则打算作为青年旅馆,接待中外游客,收取费用,让入住的每一位旅客都了解这段惨痛的历史。如此一来,这块闹市区的地块既有保护价值,也有了经济价值。
可这样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却迟迟得不到落实,专家们听到的只是“保护方案还在制订中”,个中原因无从了解。“南京的‘慰安所’遗址只剩下四五处了。”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呼吁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大保护力度。
对此,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表示,韩国“慰安所”遗址虽然比较少,但保护得不错,中国台湾地区也正在致力于保护“慰安所”遗址。中国各地也已开始有所重视,上海已确定了“慰安所”遗址保护方案,杭州发现的两个“慰安所”遗址,政府也刻碑予以保护,强调原迹不能拆。
但遗憾的是,现状还是相当令人担忧。“尽管各地开始行动了,但步伐不大,太慢了,比如南京利济巷2号。”苏智良说。
专家呼吁成立纪念馆
苏智良认为,在中国大陆选一座“慰安所”作为纪念馆十分必要。“韩国已经有了一个,中国台湾地区也在做同样的准备,何况南京这座在抗战中深受其害、‘慰安所’密集的城市,而利济巷2号是不错的选择。”
“千万不要等到所有的‘慰安所’遗址都没有了,再来重建。对于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来说,只要下定决心,肯定可以保留住利济巷2号。”苏智良最后很有感触地说:“如果我们连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建筑都保留不住,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那些受伤害的老人,又怎么对得起那一段屈辱的历史?”
可悲的冷漠
作者刘俊
对于这段屡屡被提及的惨痛历史,更多的人已经变得麻木了,麻木到其他民族的伤痛反而更能引起我们的兴趣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2月13日节后返京,在地铁站拿了份免费的《信报》,头版图片的主题是韩国崇礼门纵火嫌犯认罪。两天前,这座韩国001号国宝被大火付之一炬。而登陆各大门户网站,该新闻也都稳居头条位置。媒体挖掘了各种角度透视邻国这场纵火案的深层原因,人文关怀的思想渗透在字里行间。
一天以后,当“亚洲最大‘慰安所’失火”的消息从南京传来时,中国媒体的反应却出奇地低调。即便有个别零星的报道,也未引起大规模讨论。更为蹊跷的是,这场发生在大年初一的大火,当地媒体直到正月初八才开始报道,这中间的反差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与韩国崇礼门大火一样,利济巷2号的火灾,当地政府部门的失职显而易见,但不一样的是两者的态度。崇礼门大火发生后,首尔市市长主动向民众道歉,韩国文化财厅厅长也向韩国总统提交辞职书,而直到今天,我们并未看到南京市有关方面的任何公开表态。
其实,在韩国崇礼门大火背后,值得我们学习的不仅是政府的勇于担当,韩国民众的反应也颇令中国人汗颜。灾难发生后,在要求政府承担责任的同时,大批韩国民众自发前往现场悼念,其情其景让人难忘。
而大年初一那天,乃至此后的日子,知悉利济巷大火发生的南京市民一片沉默,中国媒体也多半对此选择了遗忘。尽管这个“慰安所”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名单,但却不能成为我们忘记它的理由。
去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活动上,我们曾给予“慰安妇”那么多的同情。而今,短短两个月后,她们曾经痛苦的见证被大火烧毁,我们却丧失了关注的热情。也许,对于这段屡屡被提及的惨痛历史,更多的人已经变得麻木了,麻木到其他民族的伤痛反而更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利济巷失火固然可惜,但事后,我们对这场灾难的冷漠才是最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