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可算是研究中国出版物最多的国家,但从中筛选出多数人的看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与其他国家人士相比,日本人看中国至少有三个特点。
特点之一是媒体与专家学者相互借力,反应时效快、有深度,对舆论有极大影响力。不论中国有什么新动态,日本媒体和专家学者都会立即报道和发表看法,尽管有时其角度和观点存在偏颇和片面。例如,关于和平崛起,中国国内的相关评论尚且不多,日本《朝日新闻》著名专栏作家船桥洋一就已发表长篇述评认为,和平崛起政策旨在驳斥“中国威胁论”,而“中国威胁论”试图“诋毁中国的形象并阻止中国的崛起”。
关于台湾问题,京都大学教授中西辉政在月刊杂志《呼声》4月号发表文章认为:“台湾对日本的安全来说,是最后的生命线”,“迄今为止,日本政策的基本路线,表面上看起来是偏向中国,但实质上绝非抛弃台湾”。
关于中国多次重申拥有主权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东京大学教授田中明彦3月28日在《每日新闻》发表文章说,“日本和中国都是主权国家,根本解决这个问题暂时是不可能的”。“在相互弄清对方立场后,不要把事情闹大”,“这就是25年前邓小平提出的‘搁置’智慧,用中国的说法,就是求大同,存小异”。
特点之二是研究中国的历史长,研究中国的人员多,关注中国的人口比例高。日本杂志《AERA》3月15日号刊登的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约50%的人关注中国。谈到关注的理由:?玉县一位26岁的家庭主妇说:“今后中国将取代日本主导亚洲”;神奈川县一位60岁的先生说:“担心日本的产业将被中国超越”;?木县一名21岁的学生说:“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与日本的关系恶化令人担心”等。在问卷调查中,回答“喜欢中国”的占15%,回答“不喜欢中国”的占14%,态度不明确的占65%。日本专家分析说,说喜欢中国的人,大多是憧憬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人。说不喜欢中国的人,大多是从眼前的中国人犯罪现象等现实产生的厌恶感。态度不明确的占多数,是因为过去以为日中两国人容貌相似,思维属于“同质”,接触增多后意识到,尽管容貌相似,但思维却是“异质”,处于不知所措的心态。
问卷调查结果一般表现得比较客观,但也要“货比三家”相互印证。日本内阁府每年都进行“关于外交的舆论调查”,每次被调查者都要回答对某个国家有无亲近感的问题。2003年的调查结果中,回答对中国“有亲近感”的占48%,“无亲近感”的占47.9%;1993年的调查显示,对中国“有亲近感”的占53%,“无亲近感”的占42%;1983年的调查显示,对中国“有亲近感”的占74.5%,“无亲近感”的占19.2%。上世纪80年代初期,每年来华访问的日本人约10万人次,近年来华访问的日本人每年都超过300万人次,但“亲近感”并没有随接触增多而同步增加。
特点之三是对中国的看法容易“随大流”。日本人喜欢赶新潮、追明星,对中国娱乐明星的追捧也很执着。从李小龙、成龙,到巩俐、王菲,如今是“女子十二乐坊”。去年下半年在日本走红的“女子十二乐坊”,作为表演节目入选NHK电视台的岁末“红白歌赛”(类似CCTV的春节晚会),今年1月份在日本巡回演出20多场。
去年11月举行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上,中国电影《暖》获得最佳影片奖,获得最佳男演员奖的是《暖》中的日本演员香川照之。香川毕业于东京大学社会心理学专业,他讲过这样一段话:“日本民族是一个被动的民族,日本人是没有主张的人群,往往被状态所左右”。日本人对于中国的看法容易“随大流”,其实也是被状态左右的表现。
去冬今春以来,日本舆论的“大流”之一就是“中国威胁论”退潮。据《读卖新闻》报道,去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15.3万亿日元,其中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3.2%和13%,这无疑给出口导向型的日本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过去一年中,尽管日本对美国出口下降了9.8%,但由于对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出口强劲增长,所以日本去年的出口总额依然高达54.6万亿日元,贸易顺差也超过10万亿日元。经济学家河野尤太郎在日本《经济学人》周刊上发表文章说,“邻国经济一旦发展壮大,就会带来益处,而不是坏处。应该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日本来说是开创了新的市场”。“对内需持续低迷的日本来说,中国今后将成为左右日本经济的重要因素。”就连鹰派代表媒体《产经新闻》也说,“中国威胁论”已成为陈词滥调。经济学家津上俊哉认为,日本对中国的看法已发生变化,“中国威胁论”至少在大企业中已经销声匿迹。日本对“日中经济互补”的说法有了切身体会,应该说日本现在正处于“托中国的福”的状态。(于青)
《人民日报》 (2004年04月09日 第七版)